


什么是智慧医院?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智慧医院服务分类评价标准,明确了智慧医院的定义和内涵。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的智慧医院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领域是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进行分类,并通过这种分类进行指导。只是计算机输入的病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另外,还要看医生录入的电子病历是否与影像、检查等其他系统互联。
第二个领域是面向患者的“智能服务”。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这项工作在医院发展非常迅速。机,包括手机结算、预约挂号、预约诊疗、信息提醒,包括一些衍生服务,如停车信息推送、提醒等,都是为患者服务的,智能服务让患者感觉更方便、更快捷。
第三个领域是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最早的医院管理系统是HIS系统。现在医院管理有很多系统,包括财务、结算、物资管理等。比如医院内大量药品、耗材、检测试剂的管理,以及产生的医疗救治等。管理废物以及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使用的所有材料,包括用于医院后勤的水和电。
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积极推动智慧医院发展?
在我国,智慧医疗的需求和落地土壤丰富:移动设备高度普及,数字化在支付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全面渗透,基层医疗能力相对薄弱。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和引导智慧医疗的发展: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医疗、远程服务和跨医院数据共享。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提到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2017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国家卫生计生中心和区域中心医疗大数据和100个区域临床中心基本建成。医疗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齐全的健康卡。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智能就医、移动支付等在线服务2020年,三级医院将普遍提供智能就医指导、移动支付等在线服务,2020年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定(试行)》 )”,明确互联网医院的性质及其与实体的关系、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准入程序和监管、互联网医院的法律责任关系。
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类评价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提出建立分级评价体系0-5级医疗机构智慧服务。
2020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和医院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约诊疗制度,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就医意识。
智慧医院建设包括哪些功能模块?
智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建设、物联网建设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优化就医流程、就医流程、管理体系、改善患者健康,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于就医体验,我们把这座智慧医院的建设称为1.0版智慧医院。
1.0版智慧医院智能化水平低,医疗数据利用率低,但1.0版智慧医院却满足了提高患者医疗水平的迫切需求经验和控制医院运营成本要求。要真正实现智慧医院2.0版本,医院还需要加强智慧医院整体平台的建设、医疗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智慧医院2.0版建设主要侧重于综合能力建设,包括云平台建设、大数据整体建设、人工智能在医院的应用。
智慧医院1.0版本建设
在初始版本中,智慧医院的模块主要包括智慧患者、智慧诊所、智慧护理、智慧医疗技术、智慧管理、智慧物流、智慧教研、区域互联等。这8个模块的搭建,为最终的智慧医院奠定了软硬件基础。
▌智能病人
“智慧患者”是智慧医院建设和患者“智慧服务”的第一阶段。 “智能患者”功能模块涵盖了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自助终端、院内导航系统、医院APP、床边结算系统、医院门诊呼叫系统、床边呼叫系统、医院点餐系统、医院随访系统、智能陪护床等系统都属于这个类别。 .
▌智慧诊所
智慧诊所是医院通过数字化升级建立的一系列数字化系统,包括EMR电子病历、MDT多学科会诊系统、应急管理解决方案、住院临床管理系统解决方案、PASS合理用药管理系统、LIS临床测试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输血管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心电图管理系统、智能体检解决方案、建设临床数据中心(CDR)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智能化。
▌智能护理
具体而言,智能护理包括输液解决方案、婴儿安全解决方案、医疗手持PDA、陪护检查信息系统等。以陪诊检查信息系统为例,智慧医院下的系统实现了闭环管控:当医生下达医嘱时,生成检查申请信息,相关部门可以安排和调整检查预约。自己的信息处理平台。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的内容,随行检查系统可以准确指定检查前的具体注意事项。押运检验中心根据预约信息统一分配押运检验人员的工作,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现押运检验工作的精准、高效、全过程。
▌智能医疗技术
医院的PACS、RIS、LIS、病理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血液透析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检验检验临床应用、智能提示系统等均属于智慧医疗技术模块。即在传统信息化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5G等技术实现更深层次的应用。
▌智能管理
手术室是医院最繁忙、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每一次手术都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操作中的每一次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手术器械是手术的主要工具,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是每家医院的迫切希望。 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快速多标签读取能力,可以让手术器械的管理更加智能化。 ERP系统在HIS和财务管理之间增加了人、财、物的运营管理。 ERP系统在人、财、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细分管理,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智慧物流
智能物流与医院本身关系不大,比如安防系统和楼宇自动化系统,这些都不是医院独有的。
▌智慧教研
智慧教学科研是医院数字化升级,构建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包括医院外科教学系统和智慧医学研究中心。
外科临床教学是很多医院的任务,培训方式通常是现场观察。但由于现场条件或手术设备现状,现场手术观察空间狭小,参与人员有限。不必要的麻烦。
手术教学系统,采用视音频数字编播教学系统,可在手术室外的大屏幕上观察手术过程,进行实时教学,不仅减少了手术室内的交叉感染,也保证了手术室的无菌要求。扩大了外科教学的范围,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
智慧医疗研究中心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结构化存储和利用医疗产生的临床数据,将海量医疗数据应用于疾病诊疗研究和新药研发研究和开发。
▌区域互联
医院互联互通是实现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等级保障解决方案、综合健康信息平台接口软件解决方案、互联智能分级诊疗平台、远程诊疗系统。
智慧医院2.0版建设
2.0的智慧医院增加了三个方面:云平台建设、大数据解决方案、人工智能。
智慧医院云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医疗大数据和医疗知识图谱,包括云计算平台建设、医院信息化桌面云终端解决方案、数据容灾备份。智慧医院云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海量医疗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利用,优化医院运营,集智慧导诊、智慧诊断、智慧随访等功能于一体。
医院大数据解决方案可以使医院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价值实现。通过对医院产生的大量临床数据、内外部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数据处理,清理脏数据和无效数据,打通不同来源的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处理、统一管理、可靠存储、安全访问、快速访问数据资产,最终实现数据价值的实现。
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数据解读的方式。基于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新的算法来支持手术机器人、医疗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应用。
目前,在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的重点有哪些?
主要为用户解决就医全过程的痛点,兼顾子群体的差异化医疗需求
一是预诊难选择,需要利用AI和人工智能高效匹配医疗资源。患者经常担心现场挂号的人太多,往往需要通过多渠道预约来解决。也有很多患者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医生,不知道该加入哪个科室。智慧医院可以利用AI引导工具解决部分模型问题,如根据患者症状、病灶部位等信息推荐科室;使用人工客服解决更灵活的问题,解答患者对其他医院信息的疑惑。两者结合,可以为患者高效匹配精准医疗资源。
第二,诊断过程中多次无效再入,费时费力,治疗流程和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很多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因为看病过程复杂,需要在医院上下奔波。这就需要医院在建设过程中优化空间布局。例如,可以在同一栋楼内完成的流程不应安装在多栋楼内;可以在同一楼层完成的,不应安装在多个建筑物中。这对于已经建成运营多年的医院来说难度更大,但是对于新建的医院来说,空间布局要考虑。
第三,院外医患沟通渠道少,需要建立畅通的渠道,促进医患沟通。很多患者看病后往往需要咨询医生。沟通不便在某些人群中尤为明显。比如,孕妇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小病是否需要就医,而老年人看病后往往会忘记医嘱。这些痛点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在线药房服务、互联网诊疗、健康科普等方式解决,快速响应患者问题,辅助患者做出医疗行为决策。
第四,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智慧服务需要转型老龄化。许多老年人不使用手机注册。在医院保留传统的线下窗口,确实是应对“数字鸿沟”的方法之一。还可以设计更符合老年人习惯的应用或产品,比如增加智能语音交互功能,减少人工输入环节;该设计符合老年人的愿景。交互界面的特点,以及最小化操作步骤等。
第五,特殊人群体验差,医院设计需要兼顾专业性和人性化。孩子的就医问题,往往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医院人多,孩子交叉感染风险高,检查设备也让孩子害怕,不合作。孕妇和老人也有厕所、候诊区设施差、体验不友好等问题。谈及医院的“智慧化”,不仅应该是高精尖技术的应用,更应该是基础设施、设备、环境。例如,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可以将儿童保健区(以健康儿童为主)与诊疗区(以病童为主)分开隔离。
第六,专业人士就医时间难以协调,互联网医院发挥重要补位作用。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多次去看病,请假几次是最大的问题。基于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流程可以提升职场群体的体验。虽然目前线上只能进行后续会诊,但无法进行初步会诊,但互联网医院与实体医院的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会诊的闭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专业人士到医院就诊的次数。医院。
未来,智慧医院的转型将呈现哪些趋势?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数据,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智慧医院的发展将继续受到五个主要趋势的驱动:
图1:推动智慧医院转型的5大趋势
趋势一:全周期健康管理
不断升级的健康理念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将消费者的需求从“医疗”延伸到“健康”,包括健康管理、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全周期服务;付款人控制费用的压力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转变。例如,通过推广循证医学和疾病预防知识,鼓励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疾病进展的发生率和风险。此外,可以推进非医疗机构患者护理路径,以减少居民就诊次数。
趋势 2:高质量的临床结果
医疗失误和过度医疗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美国研究表明,门诊误诊率高达 5%,约 10% 的患者死亡是由误诊造成的 3。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即使在发达国家,每年也有 7% 的住院患者发生医疗保健感染4。仅在美国,每年就因过度用药而浪费了超过 2100 亿美元的医疗资源5。上述数据表明,医疗服务体系亟待提高诊疗质量,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需要根本性变革。
趋势 3:零售健康服务
在成熟市场,单一医院为所有患者提供所有服务的模式正在逐渐被取代,医院与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如家庭医生、诊所、药房、康复中心等)不断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图2)。例如,在美国,领先的零售药店提供各种常规检测和治疗服务。在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
图 2:医疗服务零售趋势
趋势 4:积极的患者参与
如今,世界各地的患者知识渊博,并积极参与医疗决策过程。他们主动询问信息并开始阐明治疗和付款计划的偏好。同时,科技创新让在线会诊、多学科诊疗等新型医疗模式更加普及医院楼宇自控系统,推动医院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发展。
趋势五:精细化费用管理
不断增加的医疗保健支出使得付款人和医院更迫切地需要控制成本。全球主要国家卫生支出持续增长: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17%6;我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6%,且在逐年增加7,不少省市面临医保预算压力。各国医疗体系都在推进价值支付方式的改革,促使医疗机构与支付方共担风险。例如美国推出“按治疗事件付费”(of Care),我国试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付费等。
总结
其实,智慧医院并不是所有医疗服务的巅峰,而是医疗体系中提供高价值服务的卓越医疗中心。在该系统中,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可以在诊所、药房甚至患者家中进行,简单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操作可以由诊所或专科医院进行,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由第三方机构承担。在大部分成熟市场中,智慧医院的核心服务将集中在外科治疗、重症监护、疑难病诊治等方面。
目前在我国,受限于基层医疗能力,智慧医院的角色演进过程与成熟市场有所不同。未来十年,医院仍将是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兼顾门诊和住院任务,牵头基层机构组成医疗联盟/社区,共同承担居民健康管理工作在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