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城市建设不断加快,高层建筑随处可见。但是你知道这些高楼背后的结构设计师的大量计算吗?您知道如何在建筑安全和工程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最优设计吗?如何让低收入群体住上功能齐全的经济适用房?毕业于长安大学,现从事建筑设计研究的范丽萍,用精美的设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范丽萍,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北综合勘察设计院建筑设计院院长、第五建筑设计院院长。注册结构工程师,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与标志专家,陕西省高级工程师评价委员会专家,陕西省民用建筑学会结构专家。入职以来,先后10余次被设计院评为“先进工作者”或“生产经营有突出贡献个人”。 2016年被勘察设计协会评为“最美设计师”,2016年被陕西省建筑工会评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领跑者”。2017年3月被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5月1日劳动奖章”。
具有卓越技术的创新模型
1994年,范丽萍毕业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现长安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成绩优异的她本可以去沿海工作,但她选择留在老家西安,在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进入设计院后,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楼宇自控工程师,范丽萍在前辈们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很快就可以完成前期规划、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工作。自己设计的建筑结构。 .
范丽萍不仅是一个敬业、认真、负责的员工,更是一个努力工作、技术过硬的创新模式。为解决结构设计与具体施工的衔接问题,她不惜奔赴施工现场,与一线施工人员讨论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否是焦头烂额夏天或寒冷的冬天。 ,并掌握了大量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为优化结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她始终以提升专业素养和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为目标,积极、勤奋地从事研究工作。
无私奉献的最美设计师
范丽萍深知,在建筑设计院这样的知识密集型单位,必须建立终身学习,因此,她坚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多渠道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在绿色建筑方面,范立平致力于垃圾填埋场地基处理的研究,不断优化地基处理方案,将建筑成本降到最低。大量的社会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单位业务范围的扩大,范丽萍同时从事结构设计和项目前期规划。为了最大范围地搜集信息,她带领技术人员走遍了全省各市县。近年来,承接各类工程项目近百项,产值近6000万元。长期的努力,让范丽萍硕果累累。近20年来,主持或审定各类项目160余项,大型设计项目50余项。负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纬结构设计。工业园国际教学楼(一期)设计荣获陕西省第十四届省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格尔木昆仑山地质博物馆-将军纪念馆荣获第十五届省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陕西省设计。
做新时代最好的建设者
随着国家安居工程的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兴未艾。作为设计师老师,范丽萍积极参与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近年来,她主导设计了1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面积153.25万平方米,其中已完成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主要面向低收入人群。每户面积小,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必须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设计难度很大,创新更难。范丽萍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事关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坚持认真完成任务,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力求做到最好。
在工程造价中,影响最大的是地基处理和地基方案的确定。对于每个项目的地基处理和基础方案设计,她总是多次筛选多个方案,从中选出最好的。由她设计的浐灞生态区廉租房项目,共有14栋,4432户,面积近25万平方米。当时,范丽萍和她的同事们被赋予的任务不仅是控制建筑的含钢量,保证设计的极限,还要满足规划和防火的要求。建设者认为不可能达到所有指标。然而,范丽萍带领设计团队将项目的土地利用潜力最大化。从初步规划方案,到建筑布局,再到最终设计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合理优化。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努力,产品合格。社保房建设完成后,她看到群众兴高采烈地搬进新房,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一个设计师的收获和安慰,也是新时代建设者的荣耀和梦想。 .
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长安大学优秀校友范丽萍肩负重任,乐于奉献,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为陕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多年来,她一直专注、勤奋、创新。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她在建筑地基处理和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头条号:长安大学本科招生
注:部分文章来自长安大学报、校友网、秦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