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土工业自动化市场,合川科技一方面有能力打造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上市后业务空间、品牌力和规模提升仍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来源 |经理人传媒旗下的《经理人》杂志
■本报记者/林安
来源/公众号
20世纪初以来,现代制造领域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就是工业自动化。它的应用使工厂的生产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高效、精密、可控、可视,促进工业生产达到增产、提质、降耗、安全可控的目的。
从全球工业自动化产业来看,少数跨国公司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领先的局面,如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电机、日本三菱电机、日本安川电机等品牌产品,均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掌握了国内大部分PLC( Logic )、伺服系统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从国内产业发展来看,随着技术的积累,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在产品适应性、技术服务、性价比、快速响应等方面逐渐显现出一定优势,形成了一定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p>
于2022年4月28日登陆科创板(以下简称“合川科技”;.SH),在本土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仅次于汇川科技。 (.SZ) 工业自动化制造商。
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核心是各类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系统。产品按功能可分为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和传感层。据合川科技介绍,目前自主研发的产品有控制、驱动、传感、机电、信息5大类。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等,涵盖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延伸,涉足上游工控芯片、传感器,下游高端精密数控机床。这也使其能够在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同时优化和升级产品。
从公司发展空间来看,合川科技借助SWOT理论,一方面具备构建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本土工业自动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国产替代能力市场;一方面,面对优势外资企业的竞争和挤压,合川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拓展业务空间,提升品牌力和规模,仍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助力工业自动化国产化替代
合川科技成立之初,基于自身技术水平和国内客户对优质PLC品牌的强烈依赖,采用PLC。产品作为进入市场的营销策略。 2012年,合川科技推出首款小型PLC系列,正式进入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
但在实施之初,国外品牌领先的技术优势和部分企业替代国产产品的意愿不强也造成了巨大的市场阻力。为此,合川科技以组建编程团队、提供五年免费保修的服务模式为支点,一步步推动市场。如今,技术服务团队已超过100人,可为客户提供贴身技术服务,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打开市场后,合川科技也开始进入成本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自动化关键零部件,先后推出自主研发的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HMI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零部件控制领域,并通过整合自有产品,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进入2016年之后,合川科技开始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编码器、工控芯片、智能摄像头等核心零部件上陆续实现突破;并计划未来布局数字化工厂,在核心零部件、机器自动化和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
从核心产品伺服系统来看,合川科技在定位精度、速度控制、额定扭矩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取得了强大的竞争力,2020年拿下约3%的市场份额通用伺服系统,国内品牌排名第二。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锐工数据,2020年我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1.64.38亿。从增长势头来看国产楼宇自控软件,国产伺服品牌市场规模将达到49.2020年64亿,同比增长34.40%。国产品牌在我国整体伺服市场中的占比将从2018年开始提升,2020年从22%提升到30%也说明国产伺服系统进口替代步伐越来越明显。
目前,合川科技的产品已进入3C电子、光伏、锂电池、包装、纺织、物流、机器人、木工、激光等行业。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力、先锋智能、蓝思科技、埃夫特等众多行业知名企业。
同时,凭借深入的制造生产线,合川科技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和压铸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在生产柔性的同时保证柔性生产各种非标准产品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供货的及时性,也为提高客户粘性提供了竞争优势。
从研发实力来看,截至2022年3月,公司共有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82项,外观设计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80项,集成电路布图独家设计权,全面覆盖数百种型号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
2019-2021年,合川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4546.99万元、6740.71万元、8700.13万元,占比14.53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2.39%、11.58%;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16人,占员工总数的22.80%。此外,合川科技还在龙游、杭州、深圳、大连等地建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为扩大研发人员规模、保持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从外部发展空间来看,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高端制造业范畴,也是近年来我国产业政策重点扶持和鼓励的行业。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业自动控制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工业企业向智能制造的逐步转型。
同时,产业升级也对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终端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定制化,制造厂商也面临着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更高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动化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为工业自动化设备提供良好的市场机会。
在“创新研发驱动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下,合川科技已形成90多个产品系列,2600多个产品型号,覆盖工业自动化各个领域,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性能参数普遍接近国外同类主流品牌的可比产品水平,这也为其借助外部发展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把握高端制造业升级机遇
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制造迈进。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部件,未来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发展景气度也将持续向好,可想而知。但由于国内市场份额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公司自身市场份额较低,现金流存在一定风险,合川科技接下来的发展也将面临严峻考验。很多挑战。
在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市场中,安川、松下、三菱、欧姆龙等外资企业凭借品牌、技术和资金,在高端市场仍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优势,覆盖大中型客户企业。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凭借性价比和本土优势,快速反应,低成本在低端市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根据米尔睿实业的数据,2020年我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前十名企业总市场份额为67.5%,其中外资企业占据6席,总市场份额为67.为45.3%;在PLC领域,2020年国外品牌在我国PLC市场的份额将超过79%。合川科技在伺服系统和PLC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和0.44%,市场份额仍低于国外领先厂商。
伺服系统、PLC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集成度高,产品设计工艺复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更大,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生产出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的产品。生产工艺、部件性能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凭借在行业内长期积累的技术应用经验,外资企业在控制性能、产品可靠性、软件核心算法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仍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在积极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服务体系、提升品牌知名度,合川科技也将处于竞争劣势。
在核心原材料获取风险方面,合川科技表示,其电子元器件和IC芯片主要通过海外公司国内代理采购,2019年至2021年从海外最终厂商采购的原材料金额为503 8.19万元、12264.19万元、14872.07万元,分别占37.58%、35.89%、32.45%。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限制进口,也将限制合川科技核心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从资金管控来看,合川科技的应收账款风险较高。据其披露,2019年至2021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4080.35万元、15970.88万元和24932.19万元。票据账面价值分别为4928.49万元、11126.52万元和12331.00万元;各年末应收账款融资账面价值分别为906.29万元、3658.52万元和406.09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各期末分别为40.42%、39.42%和38.74%,占63.65%、56.53分别占各期营业收入的 % 和 50.13%。高比例必然会对合川科技的收入质量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和风险。
总体而言,外部高端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机遇,以及合川科技积累的技术能力和市场份额,为其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均盈利能力、研发团队、现金流管理等方面,合川科技仍存在一定劣势,行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