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特拉斯
外商投资正迎来多重利好政策。近期,我国一系列稳外资措施密集出台,外资重大项目陆续上马,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支持领域之一。《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获悉,随着一系列利好信号的不断释放,以及对用地融资支持力度的加大,众多跨国公司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布局,外资大项目正在迎来落地。高潮。值得注意的是,支持措施仍在增加中,
下半年伊始,乌鲁木齐与乌鲁木齐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欧数字产业新基建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将依托西门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资源,为智能制造、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搭建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服务、人才培养和创新加速的平台。
6月30日,欧洲最大的软件公司SAP与山东莱芜高新区签约,SAP智能制造创新赋能产业园项目启动。项目拟投资2亿元,建设数字创新赋能中心、数字产业与服务平台、双招双引平台、数字人才平台。日前,英特尔宣布将携手南京共建“未来科技智能中心”。双方将逐步建设智慧园区,推动智能楼宇、智能办公、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等应用。
记者还了解到,高通、施耐德电气等多家跨国公司也看好中国加快新基建建设释放的巨大市场潜力,将加速在该领域的布局。
近日, 对3家中国公司进行了风险投资,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应用等领域。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朴对《经济参考报》表示,5G、人工智能等领先技术将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高效协同,为社会发展释放“乘数效应”。高通正积极抓住新基建下的更多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与更广泛的行业伙伴合作,通过科技和创新赋能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行业。
施耐德电气与宁德时代刚刚通过“云签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绿色智能工厂、新能源发电、安全用电、储能等领域开展合作。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告诉记者,他看好中国数字经济的前景,这也符合施耐德电气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此前,施耐德电气加大了在厦门的投资力度,并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扩大研发和增加生产线,生产新一代数字绿色电气产品。
SAP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表示,期待新基建在中国市场带来的机遇。李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广东省西门子楼宇自控设备有限公司,SAP已推出覆盖25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将利用公司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支持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帮助政府和企业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未来。
外商的进入也促进了当地一批外资项目的签约。7月22日,54个外资项目在沪签约,其中15个涉及新基建,涵盖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此前,昆山迎来重大项目集中实施,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光通信、总部经济、新材料等领域重大项目33个,其中外资项目16个。
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在推进前三批重大外资项目的基础上,近日启动了第四批重大外资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袁达说:“这些外资大项目的相继实施,显示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发展的坚定信心。”
最新的全国对外投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积极趋势。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34.7亿元,同比增长15.8%,外商投资连续第四个月单月正增长。据商务部外商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介绍,今年1-7月,外商在华新设企业18838家。在此期间,外资重大项目继续实施,68%的资金投入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埃克森美孚、宝马、丰田等众多跨国公司,
国家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新基建正在成为外企在中国投资的新机遇。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衰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巨大的市场势必吸引外资企业。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对于稳定我国外资、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通双循环等具有可预见的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持续加码,外商投资在财税金融支持以及土地使用、能源消耗等方面将获得更多收益。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加大对重点外资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项目。对全国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重点外资项目,形成清单,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在前期、在建、投产一视同仁。同时,鼓励外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此外,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也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从领域看,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外商投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成为目录扩展的重点。
“外资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建设,有望产生鲶鱼效应。通过竞争与合作,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可以提升经营水平。” 朱克礼表示,在各部门密集的政策支持下,外资企业布局新基建的信心进一步提振,进而放大了新基建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潜力,尤其是在新基建领域。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
孟璞表示,各领域企业下一步要把投资发展的有效性和质量放在首位,将领先技术融入全球价值链。尤其是面对“新基建”的重大机遇,全球产业链更应关注如何深化合作、协调发展。(记者王文博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