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康鹏在南太子湖创新谷拍摄
“本月,中国技术交流中心将在园区设立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另一家“国家字头”机构即将落户。”太子湖创新谷运营方启迪新园负责人刘秀新介绍。
在南太子湖创新谷,还有一个“国家前缀”机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在建设中。一个园区、两个“国家前缀”的知识产权机构在我市并不多见。
园区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作为万亿级经济体和科技创新之城武汉楼宇自控,近年来,武汉已建成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350多个,用地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和园区运营也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目前,武汉园区服务业正在“进化”。运营模式从早期的房地产开发、出租物业逐步升级为孵化服务,建立了与园区企业共存的创业生态。 .
“公司只负责研发和营销,其余交给园区”
武汉开发区,太子湖路以南,车城北路以北,在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组独具特色的建筑巍峨耸立。
这里是武汉首批创新谷之一的南太子湖创新谷。一期于2016年竣工,法雷奥中国技术中心、大唐广电等创新机构在这里扎根,向世界输出智能和服务。
目前,南太子湖创新谷二期工程也已竣工。运营团队启新是清华科技园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单位。
二期尚未正式开启,一批重要项目已入驻。如清华大学侯博士创办的力通通信研发5G射频芯片,国内尚属空白,属于到一个“卡脖子”的项目。
又如比斯迪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由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的弟子、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建涛创立。
不久前,中日医疗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园区,拟引进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的“NKT细胞”等项目。
“南太子湖创新谷地理位置优越,如果放开租约,可以躺着租,但我们不是来做地主的,而是专注于武汉的产业发展,介绍创新企业和人才,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刘秀新介绍,为此,园区拒绝了多家保险、医美等企业。园区运营方为每个入驻企业配备一名“行业管家”,定期上门服务,在知识产权申报、企业管理、工商登记、物业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和其他方面。
“企业只需要负责研发和营销,其他工作交给园区。我们是公司的大管家、二管家。”刘秀欣说。
“地主收房租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武汉的许多科创园区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一位业内人士表示:“1.0 做房东收房租赚取企业收入的模式早已不复存在。
在南太子湖北岸,与创古一湖之隔,15座“像素”建筑色彩斑斓,夺目夺目,极具现代感。这里就是武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华中知谷的所在地。园区内还有另一个“国字头”机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中版权登记馆。
运营负责人介绍,未来租金、物业、暖通空调等费用的差额将不再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些财产性收入是固定的,从园区建成之日起就可以看到天花板。园区内企业的策划活动、产品、展览等增值收入有更大的空间和潜力。最终,收入经营企业将主要来源于投资和股权收益,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
与园区企业共存共生,形成生态圈。这是中芬智谷公司正在尝试的方向。例如,中芬智谷母公司武汉文发集团近期正在研发数字期刊阅读台,可实现期刊杂志无纸化阅读,可部署在图书馆、校园、社区等场合。该产品与华中智谷人机交互等公司联合开发。
“我们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注册、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困难,还帮助企业寻求市场突破,创造市场需求,与企业同舟共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服务员,还要当水手,跟企业划船。”该负责人说。
目前,已有70多家企业入驻华中智谷,其中不乏当当网、中文在线等国内知名企业。 2018年园区总产值达41亿元。
“环境改善体现了城市对企业家的尊重和包容”
从“躺着收钱”到“贴身服务”与“共存”。园区运营模式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创新环境和吸引力。
“2012年我创业的时候,租了一间私人办公室,老板因为我迟交了一个星期的水电费把门锁上了。” OVU创客之星董事长李磊回忆说,“现在武汉有大量的创业服务机构,每天都在看创业。只要有好的项目,自然会有很多投资人和服务机构来提供服务。”
目前,中电光谷在全国18个城市运营了35个站点,在武汉也有很多站点。机构不仅运营实体空间,还设立创投机构和线上孵化运营平台。除提供创业者所需的空间、投融资、商业、人力资源等基础服务外,还提供在线公众答疑、众包服务、社区及生活保障服务等。
Li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位于洪山区的OVU创客之星急需融资,运营商已对接零度资本,已成功实现千万级融资。如今,立慧诚发展迅速,在产线自动化改造方面已与安踏、匹克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
“创业环境的改善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创业者的尊重和包容。”李雷说。
目前,武汉正在大力建设“创谷”、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新园、大学周边创新带等,2020年全市计划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器40家进一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优质载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