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图书馆区,28万平方米,超过3400万册的文献,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天迎接数以万计的读者,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冷热水。保证中央空调冷暖……这是拥有106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面临的高度饱和的服务压力。
如今,这个庞大系统的运作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主楼北区楼宇自控系统改造已经进行,文津街古古珍本库改造图书博物馆进入科研阶段,运维调度中心蓝图逐渐清晰……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王军说:“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楼宇监控中心,旨在将中央控制室的水、电、供暖、中央空调等分布式后勤保障系统集中起来,监控各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监控。”
机电工作不再“粗放”
房间温度会自动调节
“G楼421房间温度低,请稍等……”机电科科长游玉柱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房间温度,准备在中央空调系统。据了解,国图有100多间空调房,4台中央空调控制整个管区的冷暖调温。
“空调制冷时需要散热,家用空调可以挂在室外,而博物馆中央空调系统需要4个冷却塔散热。如果冷却塔出现故障,那就是一般20分钟到40分钟,视室温而定,几分钟后整个博物馆的服务器网络瘫痪,甚至基本的门禁刷卡系统都无法使用。长时间冷却塔的安全运行一直是我们的心,目前国图在国内外提供24小时不间断上网服务,为防止突然断电造成的服务中断,机房电源有后备,但冷却塔没有备份。”游玉柱说,2008年出现了一个险情。当时,工作人员通过探索研究采取了新的措施。散热原理,问题及时解决。
目前,国图楼宇自控系统一期改造调试工作即将完成。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室内温度的自动调节、冷却塔的监控和维护等。对机器进行检查和调整。有了这个自动控制系统,只要温度偏离设定值,系统就会自动调整。余玉柱说。
研究与实施
建监控中心加紧建设
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各项业务的发展对机电设备系统的运行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机电设备系统庞大,逻辑结构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目前,国图南区和北区虽然有楼宇自控系统,但相互独立,尚未实现系统集成,部分子系统尚未实现远程监控。
为此,后勤服务管理中心成立了专项项目组,申报了2015年图书馆级科研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我们采取研究和实施的模式,逐步解决和改进存在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张大华说。同时,在张大华的带领下,多名员工成功申报了3个博物馆级科研项目,专注于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据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楼宇监控中心建设完成后,可将南北两区的物流管理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全方位系统化。水、电、热的管控。
张清华,2011年入图书馆,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暖通空调专业。作为“基于BIM技术的图书馆机电一体化设备集成管理研究”项目负责人,自学相关设计软件,根据完成的图纸和现场验证建立了图书馆的3D 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国图热力站。 “未来,在运维调度中心,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实时观看3D场景,实现虚拟现实和漫游的体验控制。”张清华说。
国图运维调度中心建成后,将有专人24小时值班和调度人员。由于该系统技术含量高,对值班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引进人才
打造专业的后勤保障团队
2015年楼宇自控原理图,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在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国图的安全保障和后勤保障,充分肯定了后勤部门的成绩和相关思路,并重申:“关键时刻,用自己的团队,留住专业的团队,在系统内做后勤保障。”
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曹伟也认为,人才队伍建设是后勤保障稳定运行的关键,尤其是后勤保障的逐步专业化,对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员。
目前,物流人员逐渐老龄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结构不合理。截至目前,后勤部共有员工97人,平均年龄49.64岁。未来五年,后勤部将有37名退休人员,其中大部分将成为各岗位的骨干。此外,21个专业技术岗位中,中级以上职称13人,占61.9%; 58名工人中,高级技工20人,占34.5%,而“蓝领”技工比技术长的比例较低。
为更好地打造专业化队伍承担物流监管职能,自2011年起,物流部再次引进应届毕业生。至此,共引进硕士生8人,其中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工程等相应专业优秀毕业生和转军干部4人,进一步丰富了系人员构成。曹伟表示,未来在制冷站、高压站、供热站等重点行业岗位,物流招聘人员的学历可能会适当降低,一定数量的“蓝领”员工将被及时补充,尽快完成工作。 “腰带”,确保后勤设备安全运行,确保工作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