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北路是武昌区的交通主干道,曾是武汉市第一环城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中叶,我以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在这里一字排开,绵延近3公里,中北路成为武汉著名的“工业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北路的“星光”逐渐暗淡。到了 1990 年代,它已成为一条“失落的街道”。
腾龙变鸟,退二进三。 20年来,中北路以发展总部经济、培育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科技、商务、旅游等为重点,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中北路沿线商业大厦鳞次栉比,300多家金融机构入驻。昔日的工业“锈带”正在向金融“绣花带”转型。
从繁荣到尴尬
中北路曾是武汉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吴中、湖北建机、无线电二厂等老字号国企坐落于此。
其中,连续4年跻身全国电子百强企业,累计上缴国税1亿多,创汇2000万美元。其生产的莺歌电视机已成为一代武汉人的记忆。
1990年代,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北路沿线的国企逐渐疲劳,卖货养人难成为普遍问题。
短短十几年,中北路从繁华的“工业街”变成了尴尬的“亏损街”。
地处武昌腹地,交通要道,让人感叹中北路的“腐朽”。如何振兴中北路成为当地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
新世纪之初,武昌开始调整中北路产业功能,提出建设高端写字楼,引进公司总部、研发机构、销售服务机构武汉楼宇自控,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
为什么选择现代金融服务?武昌区华中金融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昌是省政府所在地,当时部分金融机构已落户中北路、中南路沿线,具有产业发展基础。 . “金融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在龙头企业和机构的牵引和拉动下,有形成产业规模的潜力。”
“很难想象中北路20年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吴中退休职工姜汉生在中北路清鱼嘴生活了近40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主干道由盛转衰再到衰败。重生的全过程。在他看来,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层建筑,是中北路新发展最好的注脚。
楚河汉街压中北路蝴蝶加速器
在很多人看来,中北路重回区域发展主轨道的标志,就是楚河汉街的建成通车。
2006年,位于中北路147号的老屋中开始搬迁,腾出一块“黄金地段”。
地处武昌徐东商圈与中南商圈之间,北靠沙湖,南靠东湖。
工业企业“清盘”后,如何规划片区发展?武昌区提出在这里发展商业和现代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过几轮规划和几年的建设,2011年9月30日,楚河汉街正式开业。
近年来,楚河汉街年均客流量在3000万人次左右,节假日日均客流量可达20万人次。已成为与汉正街、江汉路齐名的城市地标,为中北路新一轮发展赋能。 .
站在楚汉路与中北路交汇处,环顾四周,可以看到汉杰总部国际、长城典藏、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知银广场等众多高端商业建筑。
这条“黄金十字轴”为武昌区金融机构的集聚发展和总部经济的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武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南洋商业银行武汉分行、“中碳登”等企事业单位已将中北路沿线的商厦作为“大本营”。截至目前,中北路沿线已建成或在建40多座百米以上高档商业楼宇,分布着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
绿色金融将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如果说“退二进三”是中北路蝶变的1.0版,那么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中北路将迎来蝶变2.0版。
目前,位于中北路青鱼嘴的铁头·碳汇大厦正在进行装修工程。投入使用后,“中国碳登”、湖北铁路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将落户办公。
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铁头碳汇大厦将重点引进和培育碳金融产业链企业,拟建设全国首个碳金融集群示范楼.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红玲建议湖北大力支持建设碳金融中心。在她看来,武汉已经形成了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的雏形,具备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的领先优势。
上述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武昌区将以碳金融为主导,构建碳金融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碳金融市场规模,打造碳金融人才聚集交流的高地,打造国家级碳金融产业。金融集聚示范区。
“作为‘中国碳灯’发展的重要平台,铁头·碳汇大厦乃至中北路沿线金融产业集聚区都将成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也意味着中北在新的历史阶段,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源通讯员吴迪方肖李玉清)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全球重大事件,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政策解读、新鲜热点资讯、实用便捷信息,还推出了手持读报、报道等一系列功能、学习和在线互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