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合肥晚报报道,未来合肥建成智慧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在专家看来,这就是这样的画面:城市将变得更加智慧,公共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将更加科学,居民将在生活和出行的各个方面欣赏科技、环保和便利。昨天,记者从刚刚结束的2013安徽智能楼宇及楼宇自控系统研讨会获悉,合肥正在努力引进国际新技术,在智能楼宇方面不断创新,为最终成为国家级智能楼宇打下坚实基础。城市试点。
外表
智慧城市离合肥有多远?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形成的新型信息化城市形态。有人预测,城市智能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波”。
今年早些时候,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90个试点项目中,有37个地级市、50个区(县)、3个镇。其中安徽省芜湖市、铜陵市、蚌埠市、淮南市上榜,武汉、长沙、南京等省会城市率先试点。那么,智慧城市离合肥还有多远?
道路上的红绿灯会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居民出门可远程签收快递,在电子公交站随时查看路线……不少建筑领域的专家看展望合肥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景。800亿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教育等每一块都可以说是一座金矿。作为中部地区新兴省会城市,合肥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机会
外国“和尚”看好合肥
目前,合肥仍在努力追寻智慧城市之路。在2013安徽智能楼宇及楼宇自控系统研讨会上,国际上一些新的智能应用技术瞄准合肥,引起了当地业界的高度关注。
曾参与世博会建设的台湾负责人陈建成认为,目前合肥的停车场采用人工刷卡收费,而智能停车收费在发达国家流行。只有通过高科技卡,才能解决找座、排队取车的难题。同时,结合楼宇自控系统,停车、取车时灯光自动引导,给车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智能建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借助先进技术,合肥有望继续填补现有空白。” 安徽省情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晓祥说,比如合肥就有一家三甲医院,正在全市试点新型新技术。空调系统,可通过远程监控自动将楼宇各房间调节至舒适温度。
突破
“可选操作”中的更多创新
根据试点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指标分为三个等级。主要一级指标包括安防系统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大项。住建部专家表示,国家规定的指标体系并非“一刀切”,既有规定动作,也有可选动作。在可选动作方面,合肥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更多创新。
事实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合肥”建设已写入合肥市“十二五”规划,也通过实践造福了市民。例如,今年合肥试点智慧养老平台,可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紧急救助、健康信息采集、家政服务等丰富内容。
方法
后续管理要赶上一线城市
据了解,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也将在6月底完成初审,数量约50个。随着“智慧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本,合肥能否成为这样的国模?
“作为近邻,南京可以做到,合肥完全有能力做到。” 据安徽省社科院教授王开宇介绍,以合肥的发展速度和合肥的科技底蕴,作为多年的科教城市合肥楼宇自控,中国拥有华大等科研力量的支持。合肥科技和科学岛具备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技术条件。
陈建成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是世界大都市的趋势,我们把合肥作为新技术推广的第一站,看好合肥未来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智能建筑中。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王小祥指出,从技术上看,合肥具有创新型城市的优势。关键是后期管理上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人力和资金的保障。共同努力。(记者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