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房地产寒潮的急剧下降下,许多公司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装配式建筑行业,尤其是以生产和销售PC组件为主业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方面承受原材料上涨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又要转型开拓新市场,被迫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
在此背景下,上游建筑企业向内巩固核心能力,向外探索生存方向,成为新命题。
远大住宅工程涉足建筑产业化已超过25年。拥有八代装配式建筑产品技术。是一家集设计、生产、制造、运输、现场组装于一体的全流程施工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59亿元,同比增长21.8%。
作为该领域的知名品牌,远大住宅过去以“保守”着称。
在房地产“成功进取”的时代,他们并没有选择跟风扩张和押注领域,而是主要发展PC组件生产制造业务,注重预制技术的验证和积累,探索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模式,重点发展建筑产业化。
在远大看来,建筑产品属于工业4.0的产品,但长期处于1.0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PC装配线和生产流程的出现,重构了建筑业2.0;BIM技术的应用和PC-CPS智能制造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从3.0向4.0迈进。
张健董事长表示,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实施已经成为公司打通全产业链的核心能力。2018年投入使用后,PC组件毛利率当年增长10.8%至34.64%;独资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也从17.4%提高到45.8%。
但自2019年上市以来,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整体盈利状况不容乐观。202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3242.7万元,同比下降85.0%。
房地产调控和行业洗牌后,远大作为中国建筑产业化的先行者,将如何向内降低成本、优化产能?向外调整经营战略,开拓新市场。近日,36氪数字石氪专访远大房业董事长张健,希望从数字化角度探讨公司的调整和突破,以及目前装配式行业的发展方向。
远大生活董事长张健
01 标准化定义,实现构建“智能制造”的基础
早在1988年,张健就创立远大空调,初衷是通过科技提高建筑节能减排。当他把中央空调打造成国内领先时,他意识到通过空调降低建筑总能耗是非常有限的,哪怕是1%都很难。随后转向工业化建筑,并于1996年开辟了“独行者”之路。
张健曾是大学教师,拥有工程师情结。他更像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手握战略和技术两条线。远大住业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将传统建筑的建造速度提高三倍,减少人员80%,追求建筑的低能耗,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工业化建筑产品。
建筑工业化的前提是规范建筑的定义,这是实现建筑“智能制造”的最基本步骤。
传统建筑的颗粒大小是钢、水泥和沙子。另外,建设周期很长,设计、生产、施工各方面都不一样。很难对其进行标准化和定义。张健告诉36氪,很多人认为建设标准化是个伪命题,但标准化和标准化不是一回事。当建筑物按照墙、楼板、楼梯、梁、柱等构件的标准化来定义时,就不需要为每个构件的生产制作专门的模具。核心是解决组件通用性问题。
经过标准化的定义和概括,一方面可以做一些个性化的扩展,另一方面会带来社会成本的降低,逐步实现建筑的工业化。当然,这些组件模块是通过工厂化生产制造的,而建筑工地就相当于一个拥有大量模块的装配厂,改变了传统的现浇施工理念,演变成一种新型的建筑生产方式方法。
在建筑产品层面,远大将建筑产品分为PC工厂预制、RC现浇、ALC三个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拆分为生产标准的依据。
从全过程来看,有装配式建筑和结构设计标准,不同建筑结构体系的施工、验收和评价标准,以及装配式构件或模块化产品的制造标准。尤其是在标准化定义过程中,需要获得政府和行业的认证。截至2019年5月,远大与多方合作,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省标准27项,出版出版图集3部、专业专着5部。
但在张健看来,工业化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生产效率。只有引入数字化,才能将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效率。
02 新型建筑生产模式离不开数字化协同
目前楼宇自控扩展模块,远大筑工拥有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实验室。
其中,数字化工厂不是相应的具体组织,而是指通过PC-CPS系统对产品全过程进行虚拟化预制造;数字实验室负责PC-CPS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数字化工厂类似于一个项目的决策大脑,所有建筑产品都需要完成从营销、设计、生产、物流到装配运维的全过程。在实际项目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管控出现的差异,用数字产品“跑赢”实体产品。
张健表示,传统建筑企业大多处于信息化思维模式,远大住宅更关注的是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制造方式。由于建设产品周期长、量大,数字化工厂的性价比非常高。
他说,在这样的模式下,原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物资组织和施工计划基本不需要人力。只要从业者完成了一个项目,即使是一个刚毕业的合格青年,也有机会成为项目经理。核心要求是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异常处理能力。
所谓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全流程数据漏斗式分级筛选,从源头优化,避免错误,确定执行标准。其中,项目数据是项目开发、设计、生产准备、制造、交付结算等9大模块之间的传递和价值应用。
PC-CPS全方位运营管理(来源:公司招股书)
张健告诉36氪,PC-CPS系统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标准入口和智能化服务平台。
在项目开发阶段,销售团队在市场模块中输入项目的初步数据,初步数据会自动流入建筑模块、产品模块和财务模块。市场模块输入要签署的合同的详细信息。
在设计阶段,合同信息进入PC Maker所在的建筑模块和产品模块,分别进行整体建筑设计和PC构件详细设计。设计完成后,生成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人力清单。
其中,远大2018年推出的PC-Maker是一款基于BIM平台的正向设计软件。从生产数字化的角度创新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痛点。核心是解决从设计到生产全过程的数据缺失问题。协作,信息脱节的问题。
PC Maker全流程设计(来源:PC Maker官网)
在生产准备阶段,原材料清单进入供应链模块,公司通过该模块管理采购招标、控制成本和工期。与供应商确认协议后,系统会通知供应商按照生产流程交付原材料。交割完成后转入财务模块进行结算;人力清单进入人力模块,人力资源部制定相关人力计划。
在制造阶段,设计信息进入工艺工程模块,生成PC部件完整生产过程控制清单,将生产过程导入生产模块,指导生产;生产出来的每一个PC部件都有自己独特的二维通过物联网技术,工地可以扫描二维码,将施工进度的相关信息传送到生产模块,系统自动安排下一步的制造工作到施工进度。
其中,采用“一物一码”技术,打通了工地和工厂的数据信息。工厂可根据工地施工进度合理安排生产,逐步实现零部件产品零库存,优化产能。
张健说,过去这些事情是人很难管理的,现在有了工具就可以轻松解决。例如,建筑生产过程中可能有数千种材料。系统会根据设定的节奏、流程或位置,自动生成不同的物料清单。加价就是成本控制,加技术可以明晰元器件的装配过程。包括PC Maker可以根据设计图纸自动匹配现有模具库,通过软件自动设计模具生产部件。
最后,在交付结算阶段,建设模块根据产品数据安排PC组件的运输和物流并生成安装指令,财务模块进行会计处理和结算,生产模块审查制造生产力。
张健告诉 36 氪,过去公司有多个独立的系统,不仅没有提高整体管理效率,有时还会阻碍业务运营。尤其是2015年之后的四年,远大房源的子公司从15家扩大到110家,在规模近十倍增长的背后,迫切需要通过数据驱动提升公司的生产管理效率。
今天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公司派出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联合工厂的经营决策,而现在可以通过PC-CPS对其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也是远大能够在中国部署和管理近百家工厂,快速完成2亿多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实践的原因。也就是和这个系统息息相关,数字化承载了公司的核心业务能力。
此外,在生产设备制造方面,远大工厂从钢筋加工、混凝土配送、构件维修、运输、脱模,以及整个流通系统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未来也在向智能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