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依依杭州报道
位于湖北省三宁市的石宝山新材料厂24小时灯火通明。其乙二醇、合成氨、尿素等主要生产装置采用中控i-OMC系统,降低运行频率90%以上,生产稳定。达到99%以上,大部分装置自控率达到100%,每年可为湖北三宁带来直接效益3000万元以上。
湖北三宁智能工厂只是中控科技(.SH)推动流程工业智能化的一个缩影。中石化(.SH)、万华化学(.SH)、华谊集团(.SH)等大型智能工厂项目都有中控技术的身影。
作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2021年,中控集散控制系统(DCS)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达到33.8%,连续11年位居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化工领域市场占有率51.1%,石化领域市场占有率41.6%,建材领域市场占有率29.0%,位居三大行业之首。
市场的扩大也带来了稳定的业绩。科创板上市两年来,中控科技表现不俗: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2.2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74亿元,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超过40%。
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如何立足优势产业继续“乘风破浪”?近日,中控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崔山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并做出了回应。
国内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导者
中控科技成立二十多年来,从集散控制系统(DCS)起家,形成了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工业软件、仪器仪表等工业自动化产品。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控科技不仅是国内DCS市场的龙头企业,在国内SIS市场和工控软件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中控科技将位居国内DCS市场第一份额连续十一年 当年,公司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份额为25.7%,位居第二;此外,公司工业软件产品先进过程控制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28.6%,位居第一。
在高端市场,中控科技以2007年中标中石化武汉石化“500万吨/年炼化改造系统项目”为标志,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中石化核心设备控制系统的大规模垄断。首次炼油项目。
截至2022年6月末,中控科技已覆盖流程工业领域超过26,100家客户。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中控科技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
中控科技董事长崔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中控科技不仅拥有控制系统热冗余高可靠性设计技术等八项核心技术,还取得了一系列发明专利、技术奖项、产品认证及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专利456件,其中发明专利301件,实用新型专利132件,外观设计专利23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55件。
此外,2021年,公司先后承担了大宗原料及医药中间体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石化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百万吨级烯烃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高端炼化一体化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等工信部智能制造项目。
作为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控科技不惜投入研发。
2020年和2021年,公司研发总投入分别为3.62亿元和4.97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11.46%和10.99%。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74亿元,同比增长31.1%。
对于公司的研发方向,崔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正在加强对行业的研究,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开发面向流程工业的‘工业3.0+4.0’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行开发软件和硬件。”
从业绩来看,2017-2021年,中控科技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4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3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中控科技业绩继续快速增长楼宇自控市场规模,实现营收42.27亿元,同比增长44.63%;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42.45%。
这一净利润水平也高于同期A股同行业的川益(.SH)和科元智慧(.SZ)(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04 亿元和 6200 万元)。
巩固传统强战场开辟新能源医药新战场
从行业来看,在化工、石化、电力等强势战场,中控手握多笔过亿元大单,但崔山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已经触及“天花板”这些行业。
崔山指出,“石化、能源工程行业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依然存在;而且,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也是有层次的,不仅仅是在DCS系统,一套DCS系统的价格可能要几百万元,而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价格则动辄上千万元,市场空间巨大。”
在巩固石化、化工等强战场的基础上,中控科技也在生物制药、新能源等行业探索新机遇。
2022年上半年,由于新能源需求旺盛,钴、锂、镍相关项目需求快速攀升,中控科技在冶金行业的合同额增长222%。崔山还提到,“今年大的市场机会来自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通过与宁德时代(.SZ)、华友钴业(.SH)、青山控股等锂电材料领域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中控不断扩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例如,2022年上半年,中控科技承接了宁夏润阳硅材5万吨/年高纯多晶硅项目、华友钴业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浙江时代锂电等项目。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项目和其他重大项目。
此外,由于工艺准备、设备选型等模块化要求,制药行业也是流程工业技术的最佳实践点之一。
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控科技与普罗药业(.SZ)签约浙江普罗嘉源药业高端药物研发、设计与制造服务(CDMO)平台建设项目。
崔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希望争取与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不仅是为了订单,还是为了提升市场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行业前列。来自行业龙头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优化中控产品研发思路,寻找更多突破点。
全球扩张
除了垂直转向,中控科技也在寻求横向扩张:从本土公司向国际公司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公司进入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公司沙特阿美的供应商名单,实现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同时首次中标巴斯夫生产工厂信息系统。
目前,中控科技的核心产品已应用于50多个国家,并与沙特阿美、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知名公司成功建立合作关系。
不过,2021年,中控科技的国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将不足5%。在崔山看来,公司加快国际化步伐势在必行,成长空间很大。
“依托新加坡国际运营中心,我们以东南亚、中东、非洲为重点,将触角伸向欧洲等地,通过设立子公司、办事处等常设机构,引进外籍人才,实现本土化运营能力”
谈到国际化对中控科技的战略意义,崔山描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分析,我们在中国市场能够覆盖的自动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而在中控东非地区也有90-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因此向海外扩张非常重要。”
当然,潜在的挑战依然存在。
崔山提到,“与国内市场的客户相比,国外市场的客户一般都是与固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双方一旦达成合作,就很难打破这种局面,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与国际巨头竞争,赢得行业顶级客户。”
不过,崔山认为,“很多跨国公司往往更关注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而往往忽视中国市场快速崛起的企业,信息的追踪更加灵活、集中、反应迅速。”
自2020年11月24日在科创板上市以来,中控科技也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并购拓展业务触角。
继今年2月以5.61亿元现金收购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2%股权后,除加大能源化工行业自动化布局外;今年10月,中控科技收购中意木业工程有限公司(Wood China)20%股权,加强5T技术解决方案及应用的拓展。
展望未来,崔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客户对我们的印象还是DCS产品供应商,未来我们希望转型成为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供应商。”产品和解决方案,赋能用户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流程工业产业升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天际网IT新闻频道】用数字视角构建世界。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深入实施“数智融合”战略,围绕全楼宇场景数字生态,为人们打造多元化的数字化生活体验。以构建可持续的建筑空间为核心。
始终以用户为思维起点,持续以美连接用户与数字未来,继续向智慧“i”方向进化,进行技术探索、产品沉淀和模式创新,跟随首席发布体验官和B端组件库系统。今天官网全新上线
数字化解决方案楼宇自控产品,提供全行业“端到端”综合服务
提供全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面向智慧园区、智慧医院、智慧工厂、智慧地产、智慧交通……拥有技术、业务、数据、算法、知识五个中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云平台。服务和软硬件一体化优势,构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差异化产品能力,通过视频演示和案例介绍直观了解数字化对标案例实践模型。
数字孪生,变革构建全场景可视化管理新体验
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技术平台,以数据为核心,高仿真实时渲染交互,跨越时空连接物理与虚拟世界,重塑新世界楼宇可视化管理体验,官网复制 微缩版的3D数字场景,让用户看到科技带来的真实变化。
“碳”谋未来,共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智慧空间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低碳业务聚焦建筑产品和服务。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平台为驱动,集成楼宇暖通空调、电梯、楼宇自控等产品和系统,为用户提供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以绿色低碳三大要点、数字化智能运营、节能减排,助力企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创新商业模式,DEPCO,全栈智能楼宇服务体系
聚焦传统建筑数字化痛点,打造智慧建筑数字化总承包(DEPCO)服务体系,涵盖规划决策、建设、运营三个阶段。通过数字化咨询、设计服务、部署实施、运营管理,让“数据”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时刻从末尾开始流动,确保“智慧建筑”的高质量实施。
类型: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