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比作一本书,那么建筑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城市的格局、气度、志向都体现在封面上。
青岛市崂山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林立,蕴含着城市发展的新内涵。 记者从崂山区楼宇经济发展中心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崂山区新增亿元税楼5座,“亿元楼”总数达到25座,完成了年度任务提前完成。
“亿元楼”成为崂山税源地“主动脉”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楼宇经济,就是要实现高质量的税收收入,实施高质量的工程。 盛和大厦、财经中心、金陵广场、捷正财富中心、光大理财大厦税收收入今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是大型项目落地崂山的体现。 在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战“疫”时期,山东鲁花集团金融板块、中智集团山东总部、深圳筑云科技、东华软件、歌尔软件等一批龙头企业微电子对崂山依然情有独钟。 定居在各种建筑物中。
上实集团也是崂山区高端建筑集群的代表。 集聚了光大金融管理有限公司、陆家嘴国际信托公司、青岛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总部,以及世界500强机构和上市公司在青海的区域总部。 中国有500多家优质企业。
“上实集团每年贡献税收超过20亿元,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其中T3大楼纳税超过10亿元,尤其是陆家嘴国际信托总部办公区虽然只有1700平方米,但每平方米每年的税收贡献却高达50万多元。” 上海实业发展(青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勇说。
上实集团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家岭金融区的集聚效应和国家财富管理与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作用。 截至9月末,崂山区实现生产总值625.96亿元,增长4.5%;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8.85亿元,增长14.1%,占崂山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6%,金融业已成为全区支柱产业。 全区金融机构和准金融企业1028家,涵盖金融业务20余种。
这是崂山经济把握产业发展内在本质的缩影。 金融商贸楼宇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崂山区商业、商贸、工业楼宇的协调互动发展,使精品楼宇成为崂山区财富金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业、文旅产业、大健康产业。 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地。
“组合拳”——崂山建筑新作风
今年,崂山区将打造楼宇经济“升级版”作为全区“七大行动”之一,开展楼宇经济“固本强基”行动。 为此,老山市楼宇经济工作着力推进从楼宇前期开发建设到中后期管理运营服务的全周期流程再造。 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近、中、长期任务目标,专班推进实施“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引领高端”三步行动-end”,鼓励和引导区内建筑实现高标准投资建设、高质量产业投资。 、高水平运营服务,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楼宇经济“新模式”。
目前,崂山区已聚集100多栋楼宇崂山区楼宇自控招标文件,总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入驻率达81%,高于青岛市平均水平。 空置率低于20%。 这个数字就是崂山区“组合拳”提升楼宇品质的体现。 今年上半年,崂山区出台了全省首个区级商业建筑评级标准,从建筑设施、运营、招商引资、配套服务、社会经济贡献等方面勾勒出商业建筑标杆的雏形。 同时,青岛率先出台了青岛市首个建设经济专项政策。 “真金白银”推动楼宇经济发展。 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楼宇或年税收收入首次超过50亿元的楼宇,最高“奖励”1000万元。
崂山区还借鉴上海陆家嘴、深圳福田区、广州天河商务区等成功经验和做法,构建以党建引领、多元服务、效益共赢的“共建党建生态圈”多党通过建设党建。 同时,致力于扩大楼宇经济发展“朋友圈”,发起成立青岛市楼宇经济发展研究会,发挥桥梁作用,整合优质要素资源,重塑青岛市楼宇经济发展研究会。构建经济发展格局。
精准服务成就“崂山大厦”新品牌
为摸清崂山建筑资源属性,区建筑经济发展中心对全区建筑一一进行梳理,对单体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实现“一层一档” 10000平方米,年税收1000万元以上,建成了全区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平台统一平台上百余个建设项目的硬件设施、运营服务、空置资源、入驻企业、经济贡献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动态采集、管理和分析,实现精准高效对接建筑资源和项目资源。 配置为楼宇经济的科学决策和专业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测试版已经完成,将于年底前正式上线。
推进创建楼宇服务站,确定崂山站“1+N”模式,整合“党群+政务、商务、生活、文化”等服务,走“引领、凝聚、服务、沟通”之路以此理念实现政府与楼宇之间、楼宇之间、楼宇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和谐发展。 同时,加快推进楼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楼宇共享会议室、商务洽谈区、图书阅览、室内健身等服务配套功能,让楼宇企业安心入驻,创业者安心发展,白领工作顺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营商环境堪称崂山打造品牌。
(大众报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白晓通讯员孙吉报道)
7月17日,记者从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面对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双重影响,青岛市崂山区突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主线是启动“战略北进”,实施“七大行动”。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的挑战和考验。 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预计上半年增长4%左右。
聚焦项目建设,保持稳定增长主阵地
以平台思维吸引、积蓄势头。 用好2020青岛·全球创投网络大会、第二届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等国际重大活动平台,举办黑马独角兽企业商务对接会,创新承载出“云”“会见”“云洽谈”“云招商”“云签约”等线上招商 长江以北首家城市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清银理财正式入驻、东华软件国家分中心率先在全市网签,总投资260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通过网签落户崂山。
用顶层风格统筹把握节点,提升度数。 按照全市抓项目促招商“百日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我们用非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挽回时间、挽回损失、挽回工期。 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突破行动方案》,重点支持237个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项目,总投资1800亿元,按照月度节点全力抓进度、促投资“挂图大战”。 完善“要素跟项目”机制,对海尔崂山项目、东华软件、沙岗湾等重大项目实施专项跟踪,加快解决项目选址、征地拆迁等瓶颈问题,督促早日落实项目启动和早期整合。 截至6月底,237个重点项目中有120个已开工建设,其中10个省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23个市级重点项目中有17个已开工建设。 预计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0%以上。
在强大的政府投资和有保障的预期的推动下。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专项债券和补短板领域的项目规划力度。 2020年共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37个,基本公益设施项目对全区投资增长的贡献度全面提升。 加快健康城、北寨中心校等“一路一厂一中心”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海尔配套道路等新型公益设施建设进度东园及朱家洼社区配套幼儿园。 投资增加了约20%。
利用流程再造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出台《关于建立崂山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审批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崂山区工程建设审批服务16条提速措施》等文件,加快办理各项手续抓好项目用地、规划、建设等工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 以海尔大云谷项目为例,通过模拟审批、空缺受理、平行审批等措施,该项目在人防、施工许可等审批环节至少节省了15天。 同时,对重点招聘项目实施全程帮扶、精准服务,促进项目快速落地。 如加强与日本山梨学院教育集团的积极沟通,提供“一对一”服务,促成投资5000万元的青岛西图西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顺利落户,实现外资当月入账。
拓展发展空间、扩能提质、强后劲
围绕解决区域发展空间有限、载体利用率低等问题,坚定不移推动发展空间拓展、质量提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一方面,启动战略北扩,开拓发展空间。 崂山市中心主要集中在金家岭大街等沿海一线。 经过25年的发展,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已接近饱和。 崂山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向外扩张,重新创业。 为此,今年崂山区启动“战略北进”,推进崂山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心将从金家岭片区向北稳步有序推进,突破街道中韩、北寨、王各庄,全面开拓发展空间,构建全球统筹、联动发展、质量效益并重的新格局。 未来,崂山区将把村庄改造、乡村振兴、产业培育、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战略北扩”的重要支点,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重点项目、重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优质公共服务北上,努力再造“新崂山”。
另一方面,聚焦楼宇经济,优化载体供给。 更加注重从天上找空间,以密增效,实施楼宇经济突破行动,在全市率先设立楼宇经济发展中心,推动实施夯实基础“三步走”行动,提升品质,引领高端。 建立楼宇经济发展高端智库,创建全国首家市级楼宇经济理论研究机构“青岛市楼宇经济发展研究会”,为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创新崂山“标准建筑”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崂山区商业建筑等级评价规范》。 从设施设备、运营服务、社会经济贡献等多个维度,构建建筑等级分类标准和“特色建筑”认定标准。 出台《崂山区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重点楼宇“一楼一档”工程,100多栋单栋面积1万多平方米平方米(含)、税收1000万元(含)以上 建立信息档案,梳理载体建设、管理运营、入驻企业等关键数据指标,实现“一站式、全过程”通过“精准画像”服务,帮助新入驻企业快速选址、精准匹配,促进全区立体发展。 经济产业链进一步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和引导片区建筑实现高标准投资建设、高质量产业投资、高水平运营服务。 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优质税源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彰显崂山产业特色的总部大楼和基金。 楼宇、瞪羚楼,力争全年打造20座特色产业楼宇,新增5座税值过亿元的税楼,总数达到25座,打造楼宇经济“升级版”在崂山,力争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模板的“楼宇新经济”。
全力保障市场主体基本经济运行安居乐业
崂山区有市场主体近8万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保持和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
真金白银帮助企业。 疫情之下,企业盈利难、负担重是影响各类市场主体生存的关键“病灶”。 崂山区及时拿出“真金白银”,为商户“解渴”“输血”。 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惠企政策的基础上,印发《崂山区支持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十项政策措施》,设立信用风险补偿基金1亿元和应急流动资金1亿元,累计兑现各项产业扶持资金4309万元,减免租金6978万元,减免各项税费8.5亿元。 解决融资65亿元,多角度、多渠道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增强企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用真实的触摸解决难题。 建立企业诉求“一站式”处理机制,开展“市区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万家企业”和“我为企业找订单”供需对接会活动,走访慰问累计联系企业3万余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运输、融资、原材料、订单等实际问题580个。 全市率先实行企业复工不审批不备案制度。 企业只需通过企业复工网上申报系统,在手机、电脑上即可完成备案。 截至目前,全区620家规模以上企业除5家关停企业外,全部复工。
千方百计刺激消费。 崂山区把刺激消费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存问题的“大手笔”,多管齐下刺激市场回暖。 例如,在“支付宝”APP上开展“2020崂山消费季”活动,组织零售、餐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尤其是餐饮领域。 补贴合作模式,鼓励市民堂食50%优惠。 5月份,全区餐饮业交易额环比增长220%。
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外需。 出台疫情期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区级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利用政策性保险大胆开拓新市场、挖掘新订单,通过信息共享加快落实外贸支持政策。一种“零会议”的方式。 同时,搭建线上线下内销平台,帮助企业由出口转内销。 全市首次采用视频连线方式开展短期出口信用申报,企业申报实现“线上会面”“零跑腿”。 引入中国信保风险信息预警提醒,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境外贸易风险信息,及时规避风险。 预计上半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将达到330亿元,增长7%左右。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推广智能化、扁平化、自助化、移动化审批服务,率先在全市试点企业注册登记全链条“智慧审批”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办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零材料、零成本、零跑腿、1个环节、2小时完成崂山新企业服务模式”,上半年新注册市场主体6000余家探索推行政务服务“好坏评价”制度,由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政务服务绩效进行评判打分,有效提升政务服务“三化三型”水平。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行“一键式”开标、“免会面”开标服务崂山区楼宇自控招标文件,项目招标时间缩短20余天;投标保证金提升至更换押金。 投标成本。
改善民生福祉,享受幸福美满新生活
紧紧围绕群众所急、所急、所思、所望,全力守住民生底线,把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稳定基本就业市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崂山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开展“网上春风行动”等网络招聘活动21次,发布就业信息5037条。 截至6月底,全区新增城乡就业27987个,扶持创业1541人,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全面落实各级稳就业政策。 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帮扶企业稳岗、一次性就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促训”等各类补助资金4300余万元; 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近7亿元,惠及1.2万户家庭。
编织一张密集的社会安全网。 积极开展困难家庭主动排查,全面摸清因疫、因病、因残致贫人员,将救助审批时限缩短至9个工作日以内。 69人的家庭; 在山东省率先建立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机制。 通过为特困家庭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为低保在校儿童提供伙食补贴,为困难家庭发放必要的生活物资等,精准解决实际困难; 对全区558名低收入特困人员开展自费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费用“零负担”; 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7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50元。 截至目前,全区保障城乡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和孤儿2003户,发放资金1105万元。
提高群众幸福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补齐民生短板作为贯彻落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坚持完善制度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让崂山人民的幸福感更好。 它有“温度”,更有“质感”。 上半年,全区民生投入29.5亿元,占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8.9%。 政府实事项目加快推进,群众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不断改善。 (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