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来,深圳大力推进高校建设,已开办高校15所,国内国际排名突出
高校跨越式发展彰显“深圳速度”
北京时间9月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 深圳的两所大学继续在榜单上表现强劲。 其中,南方科技大学位列中国高校第9位,世界排名并列第162位; 深圳大学在中国排名第一。 大学排名第17位,世界排名在351-400之间。 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分别位列广东高校第一和第三。
深圳大学国际排名每年提升约100名。 近十年来,深圳大力推进高校建设,建成了一批高水平大学。 目前,深圳已开设高校15所。 事实上,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深圳部分高校的实力,早已超越不少“211工程”高校。 去年,深圳大学博士点增至17个,新增博士点位居全国第一。 “现在没有人说深圳是高等教育落后的地方。” 一位深圳大学的学者感叹。
从深圳大学远眺,可以清楚地看到腾讯总部基地在深南大道、滨海大道和深圳两条主干道上。 一个大学、一个企业的创新传奇,是深圳这座城市在创新跨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生动注脚。
建校以来,深圳大学国际排名每年以100名左右的速度攀升,国内排名以每年10名左右的速度攀升。 在ARWU、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四项世界权威大学排名中,深圳大学平均位列中国第28位。 就在今年3月25日,深圳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深圳大学第9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3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20年全球PCT专利申请情况。在全球教育机构中,深圳大学以252件PCT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仅次于深圳大学。加州和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231)和浙江大学(209)。 第四和第五名。
优质大学能否加速?南科大实现
优质大学能“撞车”吗? 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但南方科技大学正在创造奇迹。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南科大从2010年开始筹备,早在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青年大学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在2020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八名。 南科大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大而全的学科设置在南科大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深圳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和“生物医药”。 南科大鼓励不同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出现小而全、小而精、促进交叉、创体系的学科格局。 南科大校企合作成立光电子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旨在以跨越式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这样的实验室在南科大有很多。
在教学方面,南科大一开始实行普遍的“2+2学制”,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需要提前进入专业,因此学校尝试了“1+3学制”等更加个性化的机制. 供学生选择。
资料显示,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1044人,其中中外院士44人(签约自主培养的全职院士22人)。 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有海外工作经历,60%以上有在世界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超过40%。
高校成绩优秀的人才是关键
深圳高校为何成绩如此优异? 人才是关键之举。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深圳的诺奖实验室已达11个,其中9个依托深圳高校开展工作。 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更是高校云集,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平台“扎堆”。
深圳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授级教师592人,副教授级教师697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 此外,还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引进世界知名学者36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4人,图灵奖获得者2人,国内外院士17人,国家级专家40余人,各类高层次人才来自各省市的学者。 人才工程入选400余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教学团队形成了以院士领衔的“大师+团队”人才格局。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专任教师博士学位率已达94%,入选国家人才计划94人,入选地方人才计划256人。
如今,深圳高校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已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的重要载体。 全市有高等院校15所,专任教师6999人,其中66%具有博士学位。 全市高校有中科院、中科院全职院士30余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0余人。
目标:到2025年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真正优秀的人才来到这里,不是因为薪水高,也不是因为你的校园环境有多好,主要是因为你能在这里有所作为,在这里有你发展的舞台。”总裁徐阳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多次表示,学校实行全球招聘,教授和学者来自世界各地。 有深圳和大学的原因。
2020年,探索扩大深圳高校自主办学,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列入《深圳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020-2025)”。 深圳抓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海内外优质资源,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4所高校进入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考试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面对创新的新需求,新的“深圳速度”正在高校建设热潮中上演。 深圳提出,到2025年,高校将达到20所左右深圳楼宇自控系统品牌排名,力争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30多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羊城晚报记者沉婷婷)
本报讯(通讯员 闫帅玛丽娜 媒体记者 周爱明 付修)分区分类精准防控背景下,如何为社会防控织好“篱笆”? 结合辖区特点,江宁区创新推出精细化管理“点长”责任制,将节点防控责任延伸,细化到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楼宇等社会单位,有序为深化精准防控,为防控和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2月24日24时起,我省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 按照区域分级防控工作要求,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和疫情形势,制定针对性防控方案,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江宁区行政区域面积1561平方公里,拥有企业2万多家,从业人员50万。 流动人口多,防控压力大。 江宁区着力科学精准精准防控,启动“点长”责任制。 区领导按照联络点分工安排,牵头相关园区、街道,负责落实辖区内防控工作; 各园区、街道将所辖区域合理划分为若干区域,明确区管干部负责区域内基层防控工作。 按照全覆盖原则,街道将延伸细化节点防控责任,在城市各社区、复工企业、工地、市场、商铺、商厦、街段设立牵头合同牵头人。 . 现场负责人由辖区内“熟悉头”的街道、社区干部任用,抽调国企、公安、卫生等部门人员,通过“找人定人”开展联防联控。职责”。 据了解,该地区共设置12666个点位,实现防控全覆盖。
“您好,请出示‘宁归来’健康码并测量体温,谢谢!” 26日上午,记者在江宁区兴民工业园区走访时,被门口值班的“点官”拦住。 进园车辆停放整齐,各企业门口张贴防疫宣传提示。 “我们帮助园区企业明确入园安全便捷流程,人证合一、体温正常才能入园办公。” 东山街道罗村社区副主任、兴民产业园“点带头人”潘华良介绍,“目前楼宇自控系统点位深化,园区内已有三四家企业正式开工建设。自新一届开工以来,今年以来,社区已经发放了企业准备复工所需的物资物资,如果复工期间遇到物资短缺,可以向“点位员”寻求帮助。
这两天,对于春华街道科园社区两委委员许艳来说,现在她又多了一个“头衔”——弘毅万家社区点的“点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张静和点位员奔跑在居民楼之间,用脚测量点位,提醒市民戴口罩,督促商户做好门店消毒,引导返乡人员登录“宁归来”系统…… 佘何笑着说:“点长不是‘官’,但‘管’的事很多,担子不轻。”
根据江宁区点长制实施方案,各“点长”要履行一线防控“四员”职责:做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做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做好防控责任的“监督员”,当好隐患防控的“调查员”,当好企业社会公众的“服务者”,帮助和协调解决各项防控工作及时治理企业和居民存在的问题,体现为民服务的温度。 同时,进一步倡导“保护自己,守住一米”健康江宁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控能力。
点长制还加强“两通”,建立联防机制:加强“点”与“警格”的联动,加强“点”与“格”的联动。 依托全要素网格,快速掌握点位具体情况,共同研判解决点位防控问题、短板和盲区,配合网格员开展点位等工作自下而上分析,上门检查,教育提醒,服务群众。
“点长”责任制为江宁构建了网格化全覆盖、点位精细化的防控体系。 “这一创新举措,有利于压实属地防控责任,拉紧防控链条,编织密密麻麻的防控网络,是科学精准防控疫情的有力举措,它将护送我们的公司。” 兴民工业园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