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楼宇自控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居住舒适度,还可以节能降耗。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楼宇自控系统的优势和应用。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优点
1、节约能源成本:楼宇自控系统可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智能调节,达到最佳舒适度,并可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调节,达到节能效果。
2、提高居住品质:楼宇自控系统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对楼宇内外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噪声等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从而提升居住品质。
3、降低运营成本:楼宇自控系统可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降低人工维护成本,同时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失误。
楼宇自控系统应用
1、商业建筑:商业建筑通常需要大量的空调和照明设备,以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通过安装楼宇自控系统,可以对每个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进行微调,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2、小区:在大型小区,通常需要对公共区域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安装楼宇自控系统,可实现对电梯、门禁、照明等设备的集中管理,并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智能安防监控。
3、医院建筑:医院是需要保持恒温恒湿环境的场所。 通过安装楼宇自控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医院内部环境的稳定和安全,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未来的趋势
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大,未来的楼宇自控系统将更加智能化。 例如楼宇自控控制系统,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开发的语音交互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应用场景。
2、网络化:未来楼宇自控系统将更加网络化。 通过在各种设备之间建立无线网络连接,在数据传输和交互方面更加方便快捷。
3、可视化:未来的楼宇自控系统也将更加可视化。 例如,您可以在手机APP上实时查看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并可以远程设置和调节。
楼宇自动化作为智能楼宇运行的坚实基础、重要手段和数据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楼宇自控系统可以改善建筑物的环境条件,降低建筑运营的劳动力和能源消耗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得到了广大施工方的认可。
在未来日益普及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楼宇自控系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在康沃斯物联网看来,楼宇自控系统创新成果的落地,不仅让楼宇内部不断融合,实现楼宇整体的协同增效,也为楼宇的智能化管理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加快推进智能建筑产业升级,加快实现双碳和智慧城市目标。
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高清、智能成热点
随着摩天大楼的兴起,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商业地产,大家都希望建筑内外的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最全面的保障,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在智能楼宇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关注区域主要集中在公共区域,如出入口、大厅、电梯前室、楼顶、物业、仓库、机房、车库等人员在物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关键位置的摄像头总数也在增加。
除了经销网点的扩张,数字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谈及楼宇安防现状时,金三力视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售前技术部经理钟武表示,在视频监控方面,目前行业处于转型阶段从模拟到数字。 设备意识比较欠缺,往往需要厂家指导。 当然,数字设备完全取代模拟设备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商业建筑还是以仿真为主,但现在大部分星级酒店和5A级写字楼都以数字化为主。
苏州科达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志强也有类似的看法。 据他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底,网络化高清数字设备将占据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 . 近年来,模拟设备集中淘汰,也为网络高清设备的全面普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刘志强还表示,当前产业链的结构性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整个行业的大规模变革。 建筑设计院也逐渐习惯使用高清网络设备进行设计。 就在两年前,设计院还在使用模拟设备,所以从市场存量来看,虽然模拟设备占一半,但新建楼宇普遍采用高清IP方案。 正是因为高清IP设备的成本下降了,所以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设备的全面切换势在必行。
从智能楼宇安防技术的整体应用来看,目前有以下特点:在整个智能楼宇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正在从标清全面向高清转变; 高清摄像头是支持智能图像分析应用的基础,但在目前的过渡期内,智能楼宇的安防系统全面融入智能视频分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应用融合带动系统集成:安防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如监控、报警、门禁等,不再是单向运行、各自为战,而是逐步集成、联动。 这些子系统正在向深度集成方向发展;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开始加速:智能楼宇安防系统发展到今天,单纯的看摄像头、检索图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 因此,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智能楼宇安防系统已经从原来只能看到摄像头,发展到对人、车、物的智能可视化管理,快速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
浙江中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家龙看清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 但他认为,这些新技术离普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在视频分析的智能化应用中,图像分析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摄像头的质量; 在视频智能检索方面,智能检索的应用很多,但由于准确率不够高,相对成熟的产品很少使用。 再比如人脸识别的技术应用,效果不佳,客户体验满意度不够高。
综合保障的概念首先在监狱落地。 由于这类场所的安全要求比较高,在其技术防护应用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 现在“整体安防解决方案”或“综合安防解决方案”正逐步移植到智能楼宇领域; 其次,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在智能楼宇中也成功应用到很多场合。 比如对人的管理,进出某个区域的人流量楼宇自控监控模块布点,楼内的人脸识别抓拍,考勤系统,人卡是否匹配等; 以及商业楼宇的人流量统计、区域人流量的动态统计、根据热点区域的数据统计分析等,这些数据也为商业运营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基础。 其次,对于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如进出小区或公园的车辆,有可视化的车辆管理和道闸控制系统,实时自动识别车牌。 此类技术为简化人工和发现异常车辆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 技术支援。 三是物体视觉控制、防盗防火检测、周界安防等,目前应用较多,具有一定的成熟度。
干扰智能建筑发展的X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剧了该产业规模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趋势。 其中,用户的应用体验和应用需求是推动市场的关键因素。 目前来看,大部分智能建筑还没有智能化,还停留在单纯看图的阶段。 这种应用现状使得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普及的速度也相对缓慢。
金三立忠武认为,影响智能楼宇安防应用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建设成本;二是建设成本。 二是使用效果。 事实上,大多数设备的更新速度较慢,这主要归咎于对安全投资的敏感性。 由于大部分客户对产品的性能比较陌生,价格成为选择时的重点,尤其是小区内部安防系统的运营和使用,一般都是转给第三方,房地产开发商不用,所以他们只考虑价格成本,很少考虑智能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但更好的现象是,如果新建自用建筑,如北京银泰高端写字楼,在安防和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上,真正做到了系统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考虑到。
在智能建筑项目中,由于建筑环境的复杂性,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复杂。 克达克刘志强表示,建筑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室内外产品的品质要求不尽相同,产品本身的定位、品质、图像采集、目标特性等都大同小异。 一般情况下,工程公司的施工作业问题比较普遍,如安装不当、选点不当、设备配置不符合要求、部分房地产商将室内不能排水的设备拿去室外使用等。 . 布线不规范,存在线缆进水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一般厂商都会给合作伙伴和用户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比如我们有成熟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如果有人在应用的第一线提出问题,厂商会提供技术支持在后方,类似于这样的共享平台,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硬件故障的问题。”
打造智能关键在“人”
在智能建筑的发展中,人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该公司产品经理胡洪刚认为,当前智能楼宇的发展是重点,有几个特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各方重视不够。 智能楼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只是把智能楼宇的建设作为一种辅助功能,认为智能楼宇并不影响楼宇的使用。 就是这样。 至于建设智能化的目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多人认为在小区设置小区智能只是简单的安防监控和小区对讲。 业主带来的价值尚不清楚。
其次,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储备方面,由于建筑智能化所占比例较小,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专业的智能化工程规划师,很多内部的智能建筑专业通常由电气类专业人才管理,虽然两个专业都属于电气专业,强电专业普遍缺乏深厚的弱电专业知识来承接智能楼宇项目的策划,以至于很多智能楼宇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都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无法获得。 应有的作用最终会影响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工程的认识。
因此,在一个项目中,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对于项目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与土木工程相比,智能系统的建设更为繁琐。 很多项目经理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对项目的把控能力,导致工程建设滞后。 质量极差,完全没有完成应用的构建功能。 此外,沟通也是一个大问题。 胡洪刚指出,虽然一些建设单位拥有智能建筑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行业内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交流,专业信息不畅,建筑设计院和系统的智能建筑设计集成商没有针对性,更不用说优化设计了。
截至目前,许多建筑设计院缺乏专业的智能建筑设计师,这是阻碍智能建筑真正智能化的关键因素。 由于目前建筑智能化的比例太小,很多设计院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智能化设计师。 图集设计,对当前智能建筑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清晰认识,导致设计功能落后,未能充分发挥智能工程的特点。
胡洪刚表示,智能楼宇建设门槛低,但专业技术含量高。 很多施工队伍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 大多数施工队伍都是临时凑合,有的甚至连智能化都没听说过。 因此,由于施工队伍能力不足导致智能化项目建设失败的案例很多。 就集成商本身而言,由于集成商是智能建筑项目的实施者,其智能化资质比其他行业更容易获得,导致智能化集成商单位数量众多,但相对来说给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行业管理。 目前,很多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关智能化资质,而是依靠第三方资质进行施工。 种种因素导致智能化项目建设屡屡举步维艰。 这些都是发展下一代智能建筑,从供应端、系统集成端到施工端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只有解决技术、人才、系统等方面的所有集成挑战,才能打造真正智能化的智能建筑。
智能楼宇安防“四化”
未来,智能楼宇安防系统通过同行间协议统一标准后,将呈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特点。 这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的结果。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建筑是有标准的。 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来看,这些子系统的深度集成并不是特别大。 融合应用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安防系统而言,跟随高清设备替代模拟设备的脚步,如果行业标准不统一,各厂商产品规格不兼容,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最终会停滞不前。
从视频监控安防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僵化局面已经开始消融。 钟武经理认为,整个安防系统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标准也越来越开放。 各厂商之间会加强联动,在保持沟通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开放一些标准。 协议出来了,让整个行业越来越统一。 虽然目前形势依然是相互厮杀,但通过政策的影响,比如GB/等国家颁布的标准,正在引导行业走向开放和兼容。
浙江大华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张军认为,目前业界已经为智能建筑市场做好充分准备,视频监控已经全面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可以满足需求的普通用户。 “清楚”和“易懂”的各种应用。 同时,针对市场形成并完善了智能楼宇整体解决方案,丰富了报警、门禁、可视对讲、停车场管理、智能楼宇管理平台等产品线,真正做到实现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集中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先进、更优越的管理模式和增值空间。
目前,基于智能楼宇的概念,“四化”将是安防技术的发展方向。 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汹涌澎湃的浪潮,安防系统自动化将面临严峻考验。 通过充分利用各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技术,不断提高安防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行业将迎来和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便利、节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