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城市照明中心工作人员在检查“一刀开关”系统数据。新华网 李相波 摄
新华网重庆10月31日电(黄嫣然)9月27日至10月31日,一场以“祖国万岁”为主题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灯光秀”在重庆上演,数百场千盏灯笼,照亮了重庆的两江四岸。
据悉,针对本次灯光秀的震撼表现,重庆市城市灯光中心对“两江四岸”核心区夜景灯光实施“一刀”集中管控,实现了覆盖区域内景观照明的统一启闭和有效调度。
看不见的“警刀”
在重庆市城市照明中心,值班人员坐在电脑前监控照明点,处理故障信息。 这个办公室里只放着电脑,看不到任何“开关”或“开关”。
据灯光控制中心主任牟秋雨介绍,“一把开关刀”其实是指一个系统。 主系统安装在中心计算机内,多个集中控制终端分布在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的大街小巷。
“一刀式”系统无需人工操作。 工作人员只需在主系统中设置开闭门时间即可。 当设定的时间到时,主系统通过无线传输信号向各个集中控制终端发出指令,实现灯光的自动开关。 该系统还具有监控反馈功能。 一旦发生照明故障,集中控制终端会向主系统发送故障信息。
目前,城市照明的控制方式有两种:“集中控制”和“开关刀”智能控制。 牟秋雨说,“中控”是指在每个点安装一个系统控制器。 虽然也可以设置定时开关机智能照明楼宇自控灯安装,但是由于每个系统使用的品牌不同,定时也不同,所以开灯和关灯还是有时间差的,效果不好。 如遇二级巡检等情况,需要临时开关灯时,需要工作人员到现场人工操作。 而“一把开关刀”可实现远程集中控制,使两江四岸照明的启闭更加精准。
24人,3个月完成“一把转刀”
据了解,在安装“一把开关刀”之前,只有江北区和灯光中心采用同一控制系统,而渝中区和南岸区则有各自的控制系统,无法实现集中控制。 为解决“系统不兼容”问题,重庆市照明中心决定统一系统。 “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项目,估计需要改造近600个点。” 牟秋雨说道。
安装前,照明中心派出8个工作组,共计24人走访了所有需要改造的配电箱点。 工人周峰光说,在改造大楼的配电箱时,工人需要与居民和物业进行协调。 通过详细解释安装统一系统的优势来打消他们的顾虑。 工作组于6月25日进场,9月24日完成施工,虽然安装仅用了47天,但协调却耗时近3个月。
终端安装时,重庆正值盛夏,气候炎热。 为保证国庆正常亮灯,工人们加班加点施工。 周峰光回忆,龙门浩老街的四个配电箱位于阴暗闷热的排水沟内,工人们不得不在里面进行数小时的施工。 “顶着太阳进洞,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每个人都裹着‘蚊袋’。” 周峰光说道。 在安装朝天门大桥配电箱时,工人们系上安全绳进行高空作业。 一些老建筑没有电梯,工人们背着设备爬上爬下找位置。
这些套路伴随着施工的进度。 截至9月24日,“一把开关刀”项目所有终端安装调试工作已全部完成,已开始全部运营。 渝中区、南岸区共安装541个点,灯光秀如期上演。
“一把开关刀”不只为灯光秀而生
10月31日,国庆灯光秀将落下帷幕,但“一把开关刀”将继续发挥作用。 据牟秋雨介绍,重庆两江四岸的桥梁、路灯、建筑夜景照明将继续由开关刀统一控制。 此外,重庆灯光中心还计划将更多区域纳入统一管理范围,进一步打造两江四岸灯光效果。 提升了重庆的夜景形象和城市品位。
目前,重庆照明中心还在探索智慧城市照明建设。 一些室内路灯已经实现了灯盘的升降。 遇到故障时,工作人员可直接将灯盘降下,无需爬上灯杆。
近年来,为提升城市公共照明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市城市照明中心还着手建设以城市照明智能监控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照明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同时,着力探索和推动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在照明单灯控制领域的示范应用,完成多功能灯杆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节能水平。和城市道路照明的智能化水平。
重庆夜景灯光效果。新华网 李相波 摄
三峡晚报
本报记者李明通讯员文家喜宋娟娟
核心提示
“自从这里加了路灯,不仅晚上出门更亮了,出门也更有胆了。以前走在街上总担心会被小偷或坏人袭击。”黑暗的。” 昨日,中南路小区一名居民接受记者采访。 采访时说。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区和BRT建设沿线的多条背街小巷,发现,今年以来,宜昌供电公司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民主评议工作作为抓紧抓实务实为民,加强作风建设,全力保障城市照明,安装路灯和临时照明2000多盏。 同时,继续稳步推进宜昌市路灯智能监控终端安装工作,计划新增路灯监控终端150个,力争覆盖市区所有主要道路(包括吴家、西岭、葛洲坝、滇军) 、高新、晓婷)路灯和景观灯,全面实现路灯智能控制。
一缕光,一份心安,200盏路灯照亮后街小巷
路灯亮不亮不仅关系到城市景观,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出行安全。 据了解,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宜昌市主要道路照明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照明率达到99.5%。 有多种原因,例如没有路灯、路灯损坏或路灯不足。 市区问题最突出的是吴家港区。
在仔细检查了各重点社区的路灯现状和路灯供电设施宜昌楼宇自控,并听取了社区的建议后,路灯管理中心于2014年5月正式启动吴家港后街小巷亮化工程,以大公桥、万寿桥为重点,在吴家港、宝塔河四个街道办和吴老家的后街小巷安装了LED节能路灯。
昨日,吴家港白马山社区一位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从安装了6盏路灯,送孩子上学终于不用带手电筒了。” “三城联创”期间,安装路灯12盏,架设低压线路1500米。 几年过去了,由于小区弯路较深、坡度较大,路灯照亮的“盲区”仍然存在。 7月11日,路灯中心为社区安装路灯6盏,架设低压线路600多米。 当晚,新安装的6盏LED节能路灯全部亮起。 附近小区的不少居民站在路灯下,看着灯火通明的小路,非常开心。
据了解,2014年,由吴家港区政府出资、路灯管理中心承建的吴家港区后街胡同街道照明工程预计安装200盏路灯。 至此,路灯工顶着酷暑把路灯全部安装好,解决了40多个社区出行困难的问题。
迅速响应群众诉求积极支持配合BRT建设
今年2月15日至16日,为配合宜昌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建设项目,路灯管理中心完成了东山大道一期(西岭二路至胜利)两侧4th Road)仅需两个工作日。 共拆除路灯杆48根,积极配合宜昌BRT项目。
据了解,宜昌BRT项目全长23.9公里,北起夷陵区客运站,沿宜兴大道-三峡路-叶明珠路-东山大道-巨城路,止于宜昌火车站。南。 由于东山大道是本项目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路段,改造难度较大。 作为宜昌市交通主干道,线路、管线错综复杂。 在接到拆除该路段所有路灯的任务后,路灯中心一队路灯维修人员会同生技、安保部门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确保全程管控的网站。 为错开交通高峰期,积极配合东山大道绿化带拆除工作,团队于2014年2月15日星期六在工地集结。部队分为两组,分两批工作。天西岭二路至胜利四路东山大道两侧共拆除48盏路灯。 不久,中心一、二路灯组组织维修人员加班加点,拆除了西岭区野明珠转盘至吴家港区白沙路BRT项目沿线千余盏路灯。
但路灯拆除后,为不影响沿线车辆行驶和市民出行,路灯管理中心联合相关部门紧急商讨,迅速制定临时照明方案,并实施以最快的速度建设。
2月24日晚,宜昌下起了倾盆大雨。 路过宜昌宾馆的行人和车主惊喜地发现,东山大道宜昌宾馆对面的临时围栏上,一条500米长的LED灯带正闪耀着光芒,照亮了他们脚下的道路。 . 而那是白天路灯中心的工作人员冒雨安装的。 据路灯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保证夜间车辆和行人的照明和安全,凡设置临时围栏的地方都会安装灯带。 在没有临时围栏的路段,路灯部门在道路两侧的树木上安装泛光灯,保障市民夜间安全出行。
4月下旬,当路灯中心获悉,由于东山大道路灯电源拆除,导致道路两侧8个社区10条后街小巷的路灯无法点亮由于缺乏电力供应。 对此,路灯中心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对涉事后街小巷进行了照明专项部署。 新增8个路灯开关箱,恢复相关路段路灯照明。
科学管控智慧环保路灯监控升级取得成效
据了解,2010年路灯中心已为市区沿江大道、火车东站、夷陵大桥、云集路等16条一级街道以及园区建筑等安装了95台路灯监控终端。比如和平公园和儿童公园。 市区8万盏路灯、景观灯实现了开灯关灯时间的智能调节。 截至2013年底,宜昌市共有路灯监控终端156个。
据路灯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的路灯监控终端采用专用电脑芯片,根据宜昌市经纬度自动调整路灯的开、关时间。季节和天气变化。 路灯监控终端的推广普及,不仅可以提高城市路灯开启和关闭时间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路灯运营商的工作效率,方便市民出行和生活。
宜昌供电公司路灯管理中心将秉承“有路必有灯,有灯必有灯”的服务宗旨,稳步推进路灯智能监控终端安装工作在宜昌市,规划新增路灯监控终端150个,力争覆盖吴家、西岭、葛洲坝、店军、高新、硐亭等主要道路的路灯和景观灯,全面实现路灯智能控制.
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盏路灯都能看到真情实感。 在实现宜昌“大城市梦”的历史进程中,奏响宜昌城市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和谐节奏,是宜昌路灯人的神圣使命和不懈追求。
(本版图片由宜昌供电公司路灯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