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了解更多康沃思实时动态,新闻资讯一手掌握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对接推动项目73个投资总额约1268亿元知名企业争相入驻
时间:2023-06-15    

台湾海峡时报9月9日电(海峡导报记者曾玉山/文申伟/摄影记者夏斯轩)已对接推进73个项目,总投资约1268亿元。 知名企业争相入驻,项目签约凸显优质。 在本届投洽会上,作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的思明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站在大招商、大提升、大发展的大好时机,思明区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生态、文明、人文、服务等多篇文章,形成“思明经验”。 》,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迈进。 思明区围绕产业特点和辖区企业需求,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全面启动招商引资“加速器”,全力服务企业。 越来越多的资本、企业和人才选择思明,扎根思明,反哺思明。

工程承包质量和数量双双提升,总投资约1268亿元

目前,思明在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实施赶超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8月中旬公布的半年度“成绩单”显示,思明区半年GDP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14万元; 10项经济指标增速超省速,6项超超市速,3项指标增速居全市首位; 财政总收入继续居全省首位。

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1-7月,思明区新增投资项目1971个,总投资3356.26亿元; 其中,新设立项目1597个,总投资2364.15亿元,注册资本总额897.38亿元。 在招商引资绩效竞赛半年度考核中名列厦门市第一名。

本届投洽会上,资金再次聚焦思明,全区共推介项目73个,总投资约1268亿元。 其中,总部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软件信息与人工智能、高端专业服务、文化旅游、影视等领域不乏央企、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 大明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强大的后劲。

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厦门市、思明区。 据介绍,四川华西集团将在厦门建设海峡地区指挥部,并将旗下第六工程公司的施工总承包资质分拆给厦门公司。 此前,元气森林全球入驻中心、北京建工集团区域总部项目等优质项目也相继落户思明。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夯实一流营商环境基础

凝聚汗水、凝聚智慧、担当担当,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是思明区推动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增强招商引资磁力的关键。 2021年以来,思明区重点建设扎实有效。 1-7月,全市3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率达到167.23%,完成年度计划的97.68%; 24个项目),1-7月累计计划完成率为144.80%,年度计划完成率为60.03%。

位于思明区湖滨南路片区的智能轻工大厦项目是厦门市重点项目。 23层楼的智能化系统按照5A标准建设。 拥有四个立体空中花园和品牌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健身中心、智慧餐厅。 中心等四个中心设有“看得见、管得着、可控”的智能楼宇全流程管理运行指挥控制中心。 该项目于今年5月封顶,计划于明年7月投入使用。 现阶段将成为全省最先进的智能建筑之一。

未来,这座智能写字楼将引入优质大商户入驻,与国贸大厦、二清大厦、珠宝大厦、怡宝大厦共同打造思明区总部经济新标杆。 “速度快、效率高、环境好、服务优”,这是厦门轻工集团这家市属国有企业,对于落地思明区的直观感受。 “思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办事,思路清晰、办事高效,足以说明他们对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视和改善营商环境的用心。” 厦门轻工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思明区楼宇自控系统,思明区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主动服务,不仅指导企业做好复工复工,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还要深入一线协调解决问题。 帮助和保障项目的有序推进。

按照统筹规划、功能分化、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原则,思明区不断强化“岛内大提升”的空间定位,深入推进产城融合,致力于打造形成“两极、两带、两区、多园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今年投洽会前夕,思明区还梳理形成了共计31个产业用地,用地面积约69.28万平方米,为商贸、商贸等重点领域的优质产业提供了落脚点。酒店、科研和教育。

共同探索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新路径

水深鱼欢,城强如嘉兴。 营商环境好不好,投资人和创业者最有发言权。 “平台搭好了,服务也跟上了,不仅有发达的商业设施,还有贴心周到的惠企政策,有不选择思明的理由就好了。” 入驻思明的企业如是说。

在思明区这块厦门总部经济最集中、金融机构最活跃的沃土上,汇集了众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知识产权公司等高端服务公司,涵盖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为企业和企业家践行思明奠定了重要基础。

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营商环境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部署,思明区印发《思明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提升方案》,围绕CSO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出提升司法效率、赋能企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通过完善“街道-部门-区领导”三级协同服务机制,思明区各单位共同探索高效精准服务企业新路径。 思明区法院与思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加强知识产权登记维权服务; 思明区行政审批局牵头,协同各审批部门,分领域推进高频审批“一窗受理、一体化服务”。针对短板短板,在认真梳理基础上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困难,“提高税收和邮政服务水平”“简化低风险项目审批程序”等改善措施也促进了思明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立足高质量创新创业城市地位,思明区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下,积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选取高频项目谋划改革创新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思明区法院在全省首创涉公执行案件“法-银-联”付费机制,在全市率先启动复杂、简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 思明区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审批总局探索推出全市首个“线下+线上”“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平台; 思明区人社局推动与厦门大学签署“思知明德计划”,对接人才与骨干企业,搭建成长平台。

应重视跨国公司污染行业“海外关厂、中国建厂”现象

记者从内部人士独家获悉,上海江森自控国际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江森”)是全球电池制造商江森自控股份有限公司(纽交所代码:JCI)的全资子公司。最大铅酸蓄电池蓄电池厂”)自昨日起暂停生产待查。

电池厂火线关闭待查

近日,上海康桥部分居民在给孩子进行学龄前体检时,发现血铅超标。 由于以往中国血铅超标的案例大多与该地区存在铅酸电池厂有关,而位于该地区的跨国铅酸电池巨头上海江森自控电池厂是第一家被质疑。

“我们工厂下午开会,全体员工都参加了,中方总经理宣布停产一周江森楼宇自控湖南,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停产。在这一周内,所有厂里的生产线都停了,只能搞卫生。”上海江森自控电池厂一名内部员工昨日告诉本报记者。

据他介绍,昨日,环保、环卫、工商等多个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赴上海江森自控电池厂进行调查。

本报记者随后从江森自控动力业务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杨树清处证实:上海江森电池厂目前正在配合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所有生产将首先停止。

“目前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企业的铅用量是否超标,因为政府每年都给企业规定了一定的铅用量,希望(我们)能100%配额上。 (公司)营业执照。” 杨树清说道。

他说,“当地的事件是否与江森自控有关,是下一步。至少我们必须首先确保公司的所有(承诺)都必须履行。”

昨日中午,记者在厂区附近看到,进出厂区的大小车辆依旧频繁,但厂区内却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

“我们厂区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铅粉区、板子连接区、组装区、总装区和化成区。其中,铅粉区污染最严重,上班的时候一定要戴上防毒面具,穿上防护服,光是铅粉,就会产生30多吨。” 上述上海江森自控电池厂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有时厂房内会打开天窗,铅粉就会飘出来。

他透露,去年工厂的3条生产线生产了超过400万只铅酸电池。 今年7月以来,由于国家对铅酸蓄电池的环保检查,他们的工厂已经关闭了一条生产线。

对此,杨树清表示,公司在控制铅排放方面拥有多种先进手段,投入巨大。

“我们自己对环保的要求可能比环保部门的要高。而且公司员工的血铅水平低于上海居民的血铅水平。公司还获得了环保部的嘉奖为此的健康。” 杨舒清说道。

[]

在中国设立海外报关工厂

“其实,江森自控在中国环保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之前甚至有一句话‘出去的水比进来的水干净’,但毕竟是铅酸电池厂,而且需要使用大量的铅,即使水很干净,也很难避免铅通过空气灰尘传播。” 一位熟悉江森自控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据他介绍,上海江森自控电池厂的前身是德尔福国际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 数额相当可观。”

杨树清也向本报记者证实,该厂是康桥唯一的电池厂,用铅量可能确实是当地企业中最大的。

“2000年后,工厂提出在当地扩产,但最终被原南汇区环保局否决。江森自控随后赴浙江长江建设其在中国的第二个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来看,原南汇区环保局的做法值得肯定。”

由于国内铅污染事件频发,铅酸蓄电池厂被公认为铅污染元凶,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起全国规模最大的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行动历史上今年五月。 整治。 据环保部统计,截至7月31日,各地共查处铅酸蓄电池生产、组装、回收(再生铅)企业1930家。 其中,关停停业整顿企业1598家,占全部查处企业的83%。

环保部此前发布的《2011年上海市铅酸蓄电池生产、组装、回收企业公示名录》显示,上海市共有铅酸蓄电池生产、组装、回收企业17家,其中上海江森自控国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2010年产量和危废处置量分别为kVAh和1818.976吨。

文件还显示,该厂清洁生产“启动”,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均“达标”。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江森自控被迫关闭合并北美和欧洲的28家工厂,但在中国的投资却持续增加。

去年11月,江森自控高管在重庆第三电池生产基地揭牌仪式上公开表示,江森自控在中国拥有3家工厂,电池年产能1800万只。 按照计划,江森自控2015年将在中国生产3000万只电池,并计划近期在中国新建两家工厂。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多家跨国公司将大量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至中国,足以引起有关方面的警惕和重视。

本报记者还从江森自控2011年校园招聘广告中看到如下介绍文字:“江森自控是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供应商,也是汽车混合动力电池系统领先的独立供应商,占据全球36%的市场份额。”汽车混合动力电池系统市场份额”。

官方资料显示,上海江森自控国际电池有限公司是江森自控集团于2005年在中国投资并购的全资子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上百种规格的车用电池产品。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2 Copyright © 2018-2022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