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森自控-帅福得亚太区运营总监于刚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您认为汽车锂电池市场的整体情况如何?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场情况?
于刚:目前,动力锂电池市场应该说是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许多公司和投资者进入了这个市场。海外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石油企业,以及国家电网等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对这个市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长期来看,到2020年,汽车年产销量基本达到3000万辆江森自控楼宇设备,其中自主品牌占比50%,即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20%,即300万辆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目前投入的这么多电池产能,可能还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从市场供需来看,由于市场容量比较大,不会出现过度竞争或产能过剩的问题。现在还是合作共赢的阶段,更需要相互合作。培育这个市场。
:针对这样的市场行情,江森自控在市场运营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于刚:基于上述,我们需要广泛发展我们的合作伙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培育这个市场。随着市场的增长,电池厂商也可以一起成长。我认为现在谈论订单还为时过早。
:您认为江森自控的优势在哪里?未来有什么具体计划?
于刚:江森自控-SAFT是江森自控与江森自控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6年,江森自控的优势在于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商用产品。目前,我们已经为欧洲市场供应了宝马7系,并为戴姆勒奔驰S400轿车的混合动力车供应了电池组,这两款车型均已上市销售。
在欧洲,我们也与大众汽车等其他车企合作,但没有具体项目可以公开发布。在北美,我们为北美一家汽车改装厂提供了全混合动力电池,也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在未来规划方面,明年初,我们将公开发布一款福特纯电动汽车上市,2012年将有福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布。这些都是商业项目,有的已经发布并投入使用,有的还在研发中,所以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在行业内是比较领先的。
在法国尼斯,我们拥有电芯和电池组的生产基地,用于向欧洲客户提供锂电池产品。在北美,根据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我们获得了 3 亿美元的政府资助。在密歇根工厂,电池包组装线已投产,产能设计满足年产10万至15万个车用电池包。预计未来也会有电池生产计划。
目前所有电池组均在北美生产,电芯从欧洲进口。未来我们还将电芯生产转移到北美工厂,让江森自控-SAFT拥有电芯和电池组的全部生产能力。
江森自控在汽车行业拥有多年经验,拥有全球最大的铅包电池市场份额。现在,江森自控进军新能源电池领域,延续其在汽车行业的原有经验和积累。另外,由于江森自控有汽车电子部门,为电池包的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开发支持,为我们锂电池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优势.
:从技术路线上看,您认为未来汽车锂电池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于刚:长期来看,纯电动汽车仍占主导地位。从目前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可能性更大。
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比如在能量密度技术方面,一般车载动力电池只能支持150、200公里的行驶。如果它要支持300、500公里,那么电池本身的重量就是一个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电池技术的发展确实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现在更加重视新技术的研发,例如锂空气技术的开发。因为电池和汽油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电池的能量密度在100到200左右,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电池的5到10倍。此外,充电基础设施和充电时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只要我们在技术上努力创新和突破,这些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我认为锂电池技术可能要到2020年以后才会成熟。目前我国使用的是磷酸铁锂材料,安全性比较可靠,循环功率也不错。但是,日历寿命问题更为突出。现在江森自控在欧洲和北美使用NCCA材料,因为NCCA的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和高能量密度都经过验证和验证,但是还是有一些安全方面的顾虑,特别是NCCA材料和中国的安全标准都不是相同的。因此,未来十年,NCM材料将更适合中国市场。而且我认为MMC和镍钴锰酸锂的应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市场,江森自控将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于刚:我觉得这个优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积累的。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我们的电池产品只针对汽车行业,是非常专业的汽车动力电池。众所周知,江森自控有三个方向。首先是建筑设施的效率,它从建筑和能源的角度考虑建筑选址、建造、使用和运营的全过程。无论是从建筑本身还是从配套设备上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二是用车体验;三是能源解决方案,目前专注于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车用动力电池,我们将与更多人合作,共同开发该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