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平台是一条超级赛道。
BAT、小米、华为、运营商等巨头已经入局,力争头把交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物联网平台厂商多达1600家,每年都有新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维度不断涌入。
为什么是平台而不是另一个?
平台的基本原则是通用的,一个新的时代将诞生,产品和服务可以在没有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被复制。
互联网平台的繁荣,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To C消费领域(如电商、旅游、社交、房地产、餐饮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模型创新楼宇自控系统集成,并在此过程中开发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台等相关技术。
物联网产业链长,技术范围广,碎片化严重,场景复制难度大,涉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因此,这一波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影响将更加深远。
物联网产业链通常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这些技术涵盖工业控制、嵌入式、网络通信、云计算和图形应用。碎片化场景体现在各个行业的具体行业。在建筑、工厂、水务、农业、环保、交通等转型需求方面,具有典型的To B/To G特征。
从传感硬件到应用解决方案,是否能像互联网一样不分行业、不分场景地覆盖用户,无需边际成本?这是一个错误的提议。一家公司现在和将来都很难做到。但是,“平台”+“生态”可以!
几乎所有制造物联网平台的大公司都在致力于解耦硬件和应用程序,以允许连接更多设备并在其上提供更多应用程序。当然,更多的中小厂商是基于物联网平台的理念,为特定行业服务应用解决方案,作为业务落地,做项目化业务。
巨人环顾四周,还有机会吗?
传统和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汇点更有可能产生新的机遇。
鉴于物联网行业的特殊性,大型互联网公司仅靠技术复制能力、流量变现思维和资金补贴方式很难快速占领市场;老工业企业也很难通过之前的行业沉淀,向工业互联网转移并快速复制。到其他领域并取得相同的结果。
阿里巴巴云物联网、小米物联网、涂鸦智能主攻消费者物联网,提供开放的SaaS云平台,结合wifi等通信模块,使厂商能够量产新型联网设备,解决增量设备问题。云问题应用于智能家居等场景,如常见的智能插座、智能音箱、智能微波炉等。但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却捉襟见肘,无论是产品还是模型,都无法复制消费电器领域的优势。
根云(三一重工)、卡奥斯(海尔)、航天云网(航天科工)等平台聚焦工业领域,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解决工业设备运维、精益生产等问题这类平台通常由项目制作,成本高,门槛高,需求旺盛。同时,对平台技术能力、流程流程等业务沉淀也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项目复制的优势和沉淀仅限于同类型的生产制造场景。钢铁行业、纺织行业等不同行业的设备类型和工艺流程存在巨大差异,无法避免巨大的边际成本。
初创公司如何获得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在众多物联网平台中,15%以SaaS云服务为主,80%以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主,另外5%为近年来新进入的面向硬件的设备,重点私有化部署平台强调功能的完整性。
可以理解,这是由物联网场景碎片化的产业特性决定的。场景类别可分为智能家居(消费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说到智慧城市,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在传统行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与“物联网”的概念几乎是同一时期。信息产业部从1999年开始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制度,制定并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2010年前后小米带动的一波智能硬件将物联网平台的概念推到了风口浪尖。浪潮逐渐平息后,智能硬件的市场格局逐渐清晰,小米、阿里、中国移动等平台纷纷涌现。 2017年11月,随着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白皮书》的颁布,国内物联网平台在工业制造场景中火爆,高标准的工业APP等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举行。年。到2019年,物联网操作系统的概念不断被提及,如IOTOS、APP、氦氪、指令集等,支持本地化的通用物联网平台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用锤子找钉子”是物联网平台厂商一直面临的尴尬:C端消费领域由大厂商主导,现阶段很难通过SaaS盈利。圈子用户;设备远程监控、农业大棚监控等小型B端场景,往往规模小,难以聚集数量,需要定制,但客户不愿意付费,平台变得鸡肋,舍弃可惜,增值低,更多的是与硬件结合,成为销售设备的服务。
高附加值的B端大中场景或政务集团业务,如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能源、智慧校园等,自然成为众多物联网平台厂商的“香饽饽” ,即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属于信息系统集合领域,面向客户为集成商或甲方,与项目招投标相关。
如今,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已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落地的关键。集成项目很少使用平台直接连接硬件传感设备,也很少使用窄带无线传输,一般不会选择厂商云端的IoT SaaS平台。 “子系统”、“本地部署”和“有线网络”是集成项目的高频词。
这里是业主和甲方的考虑,也涉及到市场教育的过程。随着5G和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可能会逐渐接受云部署和全无线传输,物联网平台将逐渐成为标准。然而,“子系统”只会越来越多地取代“设备”、“传感器”、“智能硬件”成为集成项目中物联网平台的主要接入对象!
建筑场景子系统包括电梯、消防、门禁、BA、动圈、停车、照明、广播、巡更等;工厂场景子系统包括WMS、AGV,甚至ERP、APS等,这些子系统已经被国内外专业厂商培育多年。比如电梯有OTIS和三菱;访问控制包括大石; BA 包括霍尼韦尔和西门子; AGV包括新松、昆川; WMS 包括 和 。无论是建筑还是工业,一个子系统都是一个独立的产品。其本质是将基础设备、传感器等机电设备或数据结合起来,结合特定的功能逻辑,软硬件一体化,形成独立的外部操作,解决特定问题。有问题的产品。简单地说,子系统向下集成到底层,向上用于集成。这也符合成熟市场的产品和商业逻辑,不可能因为物联网平台的到来而简单打破这一切。
子系统的访问与智能硬件或工业设备的访问有很大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子系统通常是库存设备,提供现成的接口,多以SDK/API的形式,等待第三方平台主导完成集成,设备的工业协议,数据报文的格式,与厂商主动对接平台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从技术上讲,大部分平台架构都是为智能硬件设计的,比如选择MQTT异步通信,不考虑多语言开发等,对接子系统SDK时显然会比较麻烦。当然,即使繁琐也可以实现子系统访问。
在物联网平台中,虽然“接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重要并不代表一切,但平台的标准化和通用性首先体现在接入能力上。子系统接入繁琐,厂商难以应对,成为目前的一大痛点。
在众多平台厂商中,IOTOS比较独特,其定位更像是一个基于工具的中间件产品。可以提供子系统接口协议转换,也可以开发创建行业应用,主要为系统集成B端应用厂商服务。
该类工装产品开放,可扩展开发,降低开发交付成本,有利于系统集成项目的快速复制。
物联网平台竞争激烈,未来可期。相信随着产业数字化和升级的推进,物联网平台在系统集成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