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落成的上海图书馆东楼是文化场馆,也是科技场馆。从分拣书籍到温度、湿度、亮度等小事,上图中的东厅可以自我感知和调整,预测设备故障,并对客流过多和违规行为进行提醒。
什么是建筑行业互联网平台?很多人对它还是很陌生。上图中的东馆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直观的展示了这个平台的优势。这是国内首家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大型综合图书馆。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通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各个环节,力图解决公共建筑管理粗放、碳排放高、智能化水平低的痛点。
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在公共建筑多、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人海战术”显然不足以化解各种潜在风险。
上图中的东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全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开放后,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阅读、听课、休闲娱乐等服务。但室内功能区多,综合性强楼宇自控项目,人流量大。带来困难。
在东馆建设之前,总包商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技术团队决定利用数字化手段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构建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上图中的东厅很大。如果设计图纸中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改动,就会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一般会在审稿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避免出错和返工。技术团队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了BIM模型自动转换算法,将设计模型转换为施工应用所需时间减少80%,可精确到门窗、阀门、出风口.
图书馆的结构复杂,一旦施工出了问题,就会波及全身。技术团队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施工图“立起来”做可视化3D模型,先在电脑里搭建一模一样的东馆,提前进行施工演练,模拟施工偏差,记录困难和风险. 观点。
“平台还采用大数据集成技术,整合楼宇自动化、视频监控、能耗监控、图书整理、维保服务等动态信息,并配合楼宇静态信息,共同构建楼宇数字孪生模式,实现智能运维。”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数字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宋天仁介绍。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在运维环节更加直观。例如,借书人还书后,平台可以监控该书在楼内的穿梭过程和运输状态。书篮满后,平台会自动通过微信通知管理员,实时监控汽车报警。
轨道车运行图
一般来说,建筑运营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20%以上。依托平台,管理员可以查看图书馆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趋势。一旦出现异常,将发布预警,挖掘异常区域和系统,协助管理者减少区域碳排放,实现绿色运营。
碳排放计算与管理
图书馆还拥有 1,500 台视频监控摄像头。人员密度过大或高空坠物、快速奔跑、人员坠地等异常行为,视频识别后传送至平台,系统立即推送预警信息和位置图到保安队长的手机,立即通知就近的保安人员到场检查。
有人会说,很多智能建筑都用到了这些动态监控平台,那么基于BIM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有什么好处呢?宋天仁告诉记者,这个平台最大的亮点就是“打通”,即将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的所有关键数据都汇集在一个平台上。
“没有建筑本身就无法管理公共建筑中的大小事务。只有将建筑本身的信息融入平台,准确定位每个‘组件’的位置和状态,我们才能充分感知热量和寒冷的。” 宋天仁举例,系统根据空调和排风的运行情况,分析空调箱和送排风设备的参数,预测设备故障,通知设备位置提前,以免发生紧急情况。
该公共建筑智能化建设和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自主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维。
该平台已在上海大歌剧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儿童图书馆、上海天文馆、三甲医院等600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大大提高后期的运维。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