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迪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区别于传统建筑的智能建筑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作为多年建筑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入的洞察和布局。近日,施耐德电气中国数字能效业务数字建筑市场部负责人魏坤接受赛迪记者采访。在“碳中和”的趋势下,分享了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以及施耐德电气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战略和愿景。
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效业务中国数字化建筑市场部负责人魏坤
在谈及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对建筑行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时,魏坤介绍,碳中和目标的首要挑战是针对各个企业,必须从改变以满足和合作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依然保持着高排放的现状。同时,中国楼宇存量市场规模较大,但存量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和数字化能力还比较薄弱。这是在新冠疫情等灾难面前。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建筑空间和能耗的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如何优化“闲置”空间,逐步将以设施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空间更高效、更极致的利用是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魏坤认为,建筑设施管理者应平衡好节能减排与用户体验的关系,在保证节能高效的同时,又不牺牲建筑用户自身的用户体验。
施耐德电气一直倡导清洁电气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魏坤提到,施耐德电气目前是楼宇领域的佼佼者,立足于面向楼宇市场的架构,以中低压融合、强弱电融合为核心,在互联设备、边缘控制软件、应用、分析和服务三个层面上,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迭代不断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数据交换,使数据更加透明,各级数据互联互通,充分释放数据的活力和价值。
此外,魏坤还在采访中介绍了施耐德电气“未来建筑”愿景所带来的四大价值:
1.可持续:通过配备灵活的电力资产和多样化的供电设备,在使用资源的同时创造资源,更加环保。
2.弹性:通过快速故障排除和恢复正常运行,使其能够承受来自建筑物内外的各种挑战。
3.超高效:通过端到端的数字平台实现无死角、无延迟控制,利用实时数据更快响应施耐德楼宇自控系统,以更低的成本带来更多的收益。
4.以人为本:秉承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理念,提供超出预期的安全、健康的环境和舒适的体验。
“功能管理向空间管理的转变,是构建未来智能建筑的首要条件。数字技术创新与电气化知识的融合,使这一转变成为可能。”魏坤说。例如,传统的楼宇管理系统面临系统隔离、运维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施耐德电气全新互联房间解决方案,建立在开放平台之上,从房间控制开始,轻松将控制从 HVAC 扩展到照明和窗帘,同时为办公室工作人员程序添加现代房间传感器、集成无线技术和移动应用程序,
施耐德电气楼宇运营系统EBO3.2升级版,作为整个BMS的关键部件之一,可提供智能检测、调节控制、门禁管理、视频监控、电源管理、照明控制、配电管理、消防管理以及暖通空调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对建筑物各个区域、不同方面的全方位管理,在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赋予建筑物更多的智能化属性,使管理操作人员更加冷静和高效,让用户更加省心和舒适。
在服务层面,施耐德电气一直倡导全生命周期服务(1+1大于2),即用数字化工具打破建设投资(Capex)和运营投资(Opex)的区分传统模式,激发行业应用再创新,提供专业级服务,全生命周期体现在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等各个阶段,及时提供建设运营投资全面管控和有效的服务。
最后,谈及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发展阶段,魏坤表示,得益于近几年整个建筑业的快速增长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进步,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在相对进行中。世界领先地位。当然,中国的建筑业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国外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庞大,整体体制较为陈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施工运维人员老龄化加剧,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需要提高专业能力和运维管理能力。因此,数字工具和技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再好的平台工具,如果日常运维管理人员不使用,就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施耐德电气在软件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层面都坚持简洁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让更多人学会使用。
魏坤认为,数字化可以帮助实现所有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全生命周期、全生态价值链的系统化效率提升。这也与施耐德电气在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的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不谋而合。相信施耐德电气与相关行业厂商的共同努力,将加速传统建筑向智能建筑的转型升级!(文/徐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