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耸入云的高端写字楼已成为广州CBD的代表景观。新快报记者孙毅/摄
一栋楼每年创造税收过亿,部分考核指标甚至超过香港……
■关注建筑经济
一栋楼,每年上亿元的税收——一个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经济景象。去年,广州市天河区CBD 51栋楼实现年税收过亿元,其中15栋楼年税收超过10亿元。在与天河区相邻的越秀区,年上亿元的楼宇数量从2014年的39栋增加到2016年的52栋。2016年重点商业楼宇税收占全区60%以上。区。向南看,海珠区在“十三五”期间建筑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区年税收上亿元的建筑达到20座。
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楼宇经济正在成为广州的大草原。各区将商业建筑称为“垂直开发区”,出台政策促进“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转变,促进楼宇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快报记者朱青海
●天河区
有突出贡献的建筑最高可奖励200万元
在2018年3月发布的《中国建筑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广州被列入“2017年中国建筑经济十大活力城市”,广州天河区被还入选“2017中国建筑经济“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天河区的建筑经济有多显眼:截至2017年9月,有51栋建筑年税收超过1亿仅天河CBD就有15栋楼,年税收超过10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天河CBD物业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去年9月,天河CBD管委会与香港品质保证局联合发布天河区中央商务区区建筑可持续发展指数,为21的建筑被评为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的写字楼。与香港建筑可持续发展指数相比,天河CBD建筑评价指数增加了智能信息使用、人性化管理、无障碍设施、社区关怀、税收、就业、租赁、母婴房建设等新元素不仅如此,评价指标还包括衡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如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雨水的回收利用,甚至建筑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度等,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受到白领的关注。天河CBD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项指标甚至超过香港水平。”
同时,天河CBD管委会现场公布了天河CBD楼宇经济激励政策。根据《广州市天河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楼宇经济的规定,天河区辖区内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符合等级基本条件一座写字楼,并拥有50%以上的产权属于同一区域。业主和入驻企业每年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主要为商业楼宇出租而非自用,支持政府部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首次申请的业主(或法定代理人),按照居民企业上届对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10%,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扶持年;非首次申请的居民企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总额增加1亿元以上的业主(或法定代理人)一次性最高支持不超过100万元按上年入驻企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量贡献的5%计算。
●越秀区
引导建筑转型为汇聚创新资源的“硅楼”
在建筑经济活力上,越秀区与天河区不相上下。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越秀区重点商业建筑实现税收超过220亿元,占全区税收的60%以上。其中,上亿元的楼宇数量从2014年的39栋增加到2015年的45栋,再到2016年的52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楼宇经济对越秀区的重要性。面积只有33.8平方公里的越秀区,是在商业楼盘上做文章、努力拼搏的必然选择。越秀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强化营商空间理念,提高经济‘容积率’”,加快中心城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广州,越秀区率先给商业建筑“五星”。早在2015年,越秀区就发布了包含建筑运营、建筑设施、建筑投资、产业集聚、社会贡献、节能环保等59个具体指标的星级建筑评价标准,2018年356座重点商业建筑对该地区进行了评估。建筑物被给予星级。 2017年11月,越秀金卡发布暨星商大厦发展大会上公布相关数据:广东国际大厦、中国国际中心等32座星商大厦,总建筑面积145.8万平方米,税收达到63.38亿元,占全区税收的近20%,而这批星级商厦占地面积仅0.16平方公里。荣获“五星级商厦”的中国国际中心负责人表示,商厦的存在可以带动周边商业街的经济活跃。持有“越秀金卡”的企业将在越秀区享受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包括政府快捷绿色通道服务、优先挂号服务、优先获得医疗保障服务、优先获得优质学位服务等服务.
新快报记者还了解到,越秀区将编制《越秀区发展战略纲要(2018-2035)》)和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提升“一核三带”产业空间布局。 “四区”,深入推进“中央文化商务区”建设。深入推进建筑升级行动计划,引导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改造改造,引导商业建筑向“硅楼”转型聚集创新资源。
●海珠区
创新带将建立区域首个垂直建筑孵化园
谈到广州的楼宇经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片区是无法回避的焦点。 2018年1月,海珠区相关部门印发了《“十三五”期间(2016-2020))建筑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显示,琶洲已建成商业建筑20栋,总建筑面积约19%5.18万平方米。规划还提出总体目标:到2020年,海珠区年税收上亿元的建筑达到20座。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海珠区有10栋商业楼宇年税收超过亿元。其中,保利国际广场北塔写字楼和广交会展馆B区两栋写字楼年税收超过10亿元。
为促进楼宇经济发展,海珠区印发了《关于促进海珠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海珠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园区认定支持办法》区”,借助政策支持,鼓励优化楼宇和园区经营单位的楼宇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并通过协商税收目标和合作协议等方式提供楼宇租金补贴、激励和支持。
上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海珠建筑经济空间总体布局将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群为引领,琶洲、中大国际创新谷、中南轴为支撑。和海珠湾海滨。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海珠区发展”构建以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商务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海珠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业态确定为商贸业、文化创意业、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业、科技研发业。推动琶洲等重点区域建设经济集聚区发展,吸引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国内其他行业龙头企业入驻。目前,位于海珠湾滨水区创新带的广州之窗创新示范园已成为该区域首个垂直建筑孵化园。
上述方案也指出了海珠区建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对楼宇经济的产业属性、增长机制、意义和发展方向缺乏足够认识,各街道重视程度不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虽然珠江新城、天河路商圈等地区部分高端商厦租金低于高端写字楼,但招商引资并不理想。入驻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高端写字楼定位不匹配广州楼宇自控,影响建筑经济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