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建设副总指挥李建华(右一))在施工现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十个月内,将完成整个主体工程。拥有120多人的技术团队,40多项专利,机场航站楼的建设不仅达到了高标准,而且实现了智能化。近日,北京城建集团副总指挥李建华透露了建设过程中的挑战和创新。
昨天,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大兴机场凤凰翅膀的造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凤凰在展翅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考验?
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城建集团副司令员李建华,听他讲述了四年来大兴机场从无到有的历程。李建华参与了北京首都机场T2、T3、也门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四个航站楼的建设。
建造
每天有500多台设备在10万平方米的基坑中日夜奋战,夜晚灯火璀璨。
新京报:刚开始施工的时候,刚到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李建华:我们是2015年8月底进去的,当时是一片草,周边刚拆。我们走进去,草已经齐胸高了。四年时间,一座现代化的机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想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工人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新京报:大兴机场的建设环境给建设带来了哪些挑战?
李建华:我们是第一个进入新机场区,进行新机场核心工程——航站楼基坑工程建设的总承包商。基坑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该区地质条件不太好,为河流冲积平原。但是要求特别高,因为高铁要经过航站楼,对地基的要求特别高。加入正式荷载后,桩基沉降不能超过5mm。
新京报:你是怎么解决的?
李建华:因为工期很紧,要在2016年2月2日前完成1万多根桩。在一个10万平方米的基坑里,要完成这么密的桩的安装,所有的设备都是大型的设备。如何确保万无一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每天有500多台设备,在10万平方米的基坑里日夜奋战,晚上灯火通明。最终,我们提前19天完成了桩基工程,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质量均达到世界水平。
运输
特地修了两条轨道,用自制的小火车从外围运到中间。
新京报: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参与了大兴机场的设计。“扎哈曲线”在大兴机场航站楼随处可见。您是如何解决这些优美曲线给施工带来的困难的??
李建华:我们城建集团承担了航站楼核心区的建设。整个候机楼主体结构是整个城建集团承建的最重要、最复杂、单体最大的建筑。全集团高度重视,对如何做好架构进行了严格规划。集团总部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
新京报:庞大的航站楼面积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
李建华:因为建筑面积太大,从停车楼到候机楼有18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足球场的大小。怎样才能把建筑材料从边缘运到中心,让所有的工程都能正常工作,这个问题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新京报:你是怎么解决的?
李建华:我们专门建了两条轨道,用小火车把建筑材料从外围运到中间。超大型水平面建设的解决方案没有先例和规范支持。我们自己设计开发了一辆小火车,并通过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新京报:物资运输问题解决后,航站楼主体建设速度如何?
李建华:我们在十个月内完成了整个主体工程,相当于每个月完成了25座18层的高层建筑。高峰期,18层楼的建筑量每天都在完成。我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屋顶的安装,各项力学和结构指标完全达标。在今年的钢结构比赛中,荣获中国钢结构奖。
挑战
高铁、地铁进入航站楼在全球尚属首次,该项目应用的隔振垫数量为全球之最。
新京报:大兴机场开通后,旅客可乘坐高铁、地铁在机场内换乘。高铁、地铁将进入航站楼。这给施工带来了哪些挑战?
李建华: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高铁、地铁进入航站楼。高铁经过时的振动问题在以往的施工中没有遇到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仅仅是隔振和橡胶垫。问题。
新京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李建华:我们在这个项目上使用了世界上最多的隔振垫。为了解决列车运行过程中对机电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我们进行了模型实验,最终解决了机电系统的安装问题。
隔震解决后,为了让乘客换乘舒适,我们在建筑装修方面也采用了很多的隔震措施。
新京报:你们如何保证创新能力?
李建华:我们从一开始就成立了技术中心、测量工作室等,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整个团队加起来有120多人。除了创新的吊装方式,项目部还使用测量机器人预先计算吊装位置。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将通过 3D 扫描仪收集数据并比较初始计算值。最终钢结构屋盖整体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最大变形误差不超过7毫米。焊接机器人还用于大量钢结构的焊接,确保对所有关键焊接部位的实时监控。通过手工焊接和修复,实现了整体钢结构的高质量。
新京报:大兴机场航站楼有多少专利?
李建华:有40多项专利。所用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技术必须中国制造。
节能
与首都机场T3航站楼相比,灯具少了70%,白天基本不用开灯。
新京报:从之前的访问来看,航站楼非常智能。能做个大概的介绍吗?
李建华:从电器、水系统到空调系统,都非常智能,保证了这么多人在里面很舒服。整个机电系统有108个大系统,机电管道安装方式非常规。在安装过程中,我们使用3D图纸给工人真相。
新京报:走在候机楼里,感觉光线很好。这怎么发生的?
李建华:大兴机场航站楼是全球首个大型智能照明系统。航站楼的照明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白天基本不用开灯,使用自然光。而且灯具的开关方式更加智能,每颗灯具都有芯片,可以调节照度。一排灯中的每一盏灯都可以操作,并加入了大量的智能设备,比如人体感应、震动控制、温度控制等,这样既能保证整体效果,又能节省能源。
我们整理资料发现,首都机场T3航站楼有2万多盏灯,而大兴机场航站楼只有3000多盏灯。此外,只有6000盏泛光灯,减少了70%的灯具数量,可以大大节省能源。
新京报:航站楼的自然采光是如何实现的?
李建华:候机楼有8根C型柱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形似牵牛花向上绽放,通过开口造型实现自然采光。C柱原来的设计不是8根,而是6根。设计完成后,业主发现北区的两组C型柱并不能完全保证整个区域的采光,所以他们重新调整设计,增加了两组C型柱。
新京报:在其他方面,特殊智能有哪些表现形式?
李建华:暖通空调系统的复杂程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建筑结构大,空间大,如果设计不好,底层会很冷,顶层会很热。大兴机场的冷风系统非常节能,采用超低温高速送风系统。
在人多的地方,也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行李系统的接口也很多,非常复杂。在功能实现方面,大兴机场已被国内权威机构验收完成。
“四年时间,一座现代化的机场建成了。我想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工人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