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了解更多康沃思实时动态,新闻资讯一手掌握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高度从30米到677米,一部建筑进化史见证成都发展之路
时间:2022-07-15    

楼不高

建筑变化先于城市变化

用建筑聚集人气,形成消费力和配套产业支撑,进而形成新城发展的要素。

成都已经过了过度关注高层建筑的阶段

在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绿色、产城融合的理念开始贯穿其中

成都地标历史

677 米

更多高层建筑正在建设中——如正在建设中的绿地468树峰,高度为468米;而中海建设在天府新区的建筑制高点为677米,预计2023年竣工,是目前国内第二高的哈利法塔,高828米。

339 米

四川广播电视塔

2006年竣工。从这个高度可以俯瞰整个成都。

248 米

国际金融公司

2014年竣工,目前是成都最高的写字

116 米

蜀都楼

1991年竣工,当时被称为“西部第一高楼

69 米

天府广场钟楼

建于1969年的天府广场钟楼已成为城市地标

30 米

华西钟楼

建于 1926 年,是当时最高的建筑

站在红星路步行街路口,83岁的王云华想知道在两三百米高的写字楼里工作是什么感觉。

孙太后赵在网上为爷爷找到了答案:“有种俯视城市的感觉。在楼里上班挺好的,路上听不到嘈杂的声音也很安静。”

这是王云华从未有过的经历。退休前,王云华在成都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当时,他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平房。 “大家都冲到了二、办公室的三楼,因为视野很好”; 1980年代,一些工厂改建为6层楼的老公房,也成为了王云华的家。

在王云华的相册里,有一张1994年在蜀都大厦门口拍的照片,1990年代初被称为“西部第一高楼”。从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就像王云华一样,看到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其中所产生的商贸,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步步发生的变化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高楼那么简单。建筑的变化是城市进化的背后。

70年来,高楼大厦的变迁见证了一座大城市从无到有的崛起。

高度变化:

从 30 米到 677 米

在杨刚的记忆中,很长一段时间成都楼宇自控施工单位,高楼大厦都不是常人。新中国成立不久,杨刚一家就搬进了父母工作的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一共三层,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共平房,是当时工厂的标准配置。

如果非要说哪栋楼最高,杨刚首先想到的就是钟楼。 “不仅建得高,而且声音也很大,一环就能听到钟声。”数据印证了他的说法:1926年,成都建成了30米高的华西钟楼,是当时最高的建筑; 1969年和1978年,69米高的天府广场钟楼和成都电信枢纽大楼相继落成,成为城市地标。

很快,钟楼就被拔地而起的高楼远远抛在了身后。

“登蜀都,看成都。”成都老都唱了一首民歌。里面的蜀都指的是1991年落成的蜀都楼。这座高116米、34层的建筑在当时被称为“西部第一高楼”。

这样几乎每个来成都的人都会在这里拍照,就像今天的网红打卡地一样。蜀都楼上层还有西部最大的旋转餐厅和观光电梯,是当时最时尚、最高档的消费场所。

从那时起,高层建筑开始呈指数级增长——

1994年,四川中行大厦以160米的高度刷新了成都天空的高度; 1998年,传信大厦和冠城广场成为成都新一代地标。中银大厦、成​​都外贸大厦和冠城广场也形成了青羊区骆马城的三角聚集区,展现了CBD的初级形态。

2011年6月,成都高层建筑高度攀升至206米——明宇金融广场宣布封顶。

目前,成都已建成的建筑中,最高的写字楼是国际金融中心,高达248米。去年,杨刚专程到海拔339米的晋江滨江电视塔(四川广播电视塔)看烟花。爬上这个高度,可以俯瞰整个成都。

更多高层建筑正在建设中——如正在建设中的绿地468树峰,高度为468米;而中海建设在天府新区的建筑制高点为677米,预计2023年竣工,是目前国内第二高的哈利法塔,高828米。

除了高大,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高层建筑的质量。比如丰德国际广场的电梯数量就达到了32部,电梯速度达到了每秒3米,等待时间仅为27秒。 2005年,时代广场落成,成为成都第一座甲级写字楼。

打开更改:

从第一个“楼花”开始

致85个纳税1亿写字楼

2014年,成都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经济产业组织——建筑经济促进会。至于他为什么生在成都,用促进会秘书长张平的话来说,是因为成都很早就意识到了建筑背后的经济价值——在税源的引入和区域经济的推动上。发展起来,建筑的经济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梧桐树,哪来的金凤凰?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建筑的变化。

成都建筑经济的第一个拐点是在1990年代。这与改革开放后对民营工商企业政策的放松有关。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去海上做生意。这些成长型企业数量众多,需要配套相应档次的办公空间。

最具标志性的是建于1991年的蜀都大厦,它本身就被赋予了时代价值。

1980年,他提议兴建展销楼,经政府批准,当年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

但是,在建设期间,资金缺口依然严重。在该公司总经理谢道学的资料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为筹集资金,谢道学经市政府批准,骑自行车、乘火车奔赴县内外数百家企业。省,说服个人和集体所有单位。此后,它还出售了部分楼层以换取资金,这是成都首个“楼花”。

一座建筑的故事,折射出敢为时代先行者的城市经济转型。长期以来,成都创造了许多“第一”——

1995年,成都外贸大厦成为第一批专业建筑,吸纳了一大批外贸型民营企业;

1998年,川信大厦和冠城广场相继建成,聚集了当时成都一半以上的外资机构和约30%的内资企业。

2003年,威斯顿联邦大厦吸引了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和巴基斯坦驻成都总领事馆等多家领事馆。

2009年,成都时代广场成为成都首个上亿元商业写字楼。

如今,成都共有写字楼100多座,其中甲级写字楼27座,超甲级写字楼19座,吸引了超过半数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据成都市建筑经济促进会数据,截至2018年,上缴税金过亿元的商业写字楼有85座,见证了成都经济的对外开放。

观念的转变:

从单一中心 CBD

走向产城融合东部新城

2300多年未更名的成都,也正在经历城市经济地理的重大变化。对于城市而言,建筑是此次变化最先受到影响的部分。

自1990年代以来,当成都的楼房出现时,新建的写字楼几乎堆满了春熙路、骡马市等老城区。很快,它成为了成都第一代CBD(中央商务区)。 2003年成都市青羊区年鉴显示,青羊区还成立了中央商务区核心领导小组,提出建设以骆马市为中心的CBD,使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这种模式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0年,成都高层建筑的经济地理开始走出一、三环,向南线等新兴商圈拓展。从提供的甲级写字楼分布图可以看出。从2010年到2015年,城市南部的写字楼有5年的爆发式增长期,至少有50%以上向城市外围扩张。 2015年,南高新区写字楼市场全年净吸纳量首次超过三环内城区,形成金融城、大园等多个CBD。

研究机构得出结论,成都写字楼市场已进入“双核”时代。

新建筑格局的形成,背后是城市的巨变。从1990年到2010年,成都的GDP从1.94.9亿增加到55.5551.33亿。过去20年近30倍增长的背后,是市场主体的激增。对于成都来说,三环内的传统“城市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城市的物理边界需要扩展,还需要新的区域来容纳更多的运营商。

从这个逻辑来看,建筑物的变化先于城市的变化。用张平的话来说,“建筑是用来聚集人气,形成消费力和配套产业支撑,进而形成新城市发展的要素。”

2017年,成都市十三大提出“东进、南扩、西控、北改革、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19年,成都市委十三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揭示了“东进”的发展蓝图,并提出从“产业-城市-人”走向未来的理念。 “人-城-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建筑的发展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不再追求建筑的“高度”,生态绿色、产城融合的理念贯穿建筑的规划建设。以建州新城为例,它正依托龙马湖中央公园,打造全球最大的核心区“无车岛”,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园与城市、公园与街区、公园与建筑的融合。正在建设一个集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教育医疗、国际社区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活力区。

“成都已经过了过度关注摩天大楼的阶段。”张平说,在建设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过程中,高层建筑也在渗透新的发展理念。

那么,建筑经济的变迁史不就是城市发展的进化论吗?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邹跃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2 Copyright © 2018-2022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