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节能是一种全球趋势和趋势,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为了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和舒适性,同时实现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以达到节约建筑运营成本的目的。那么,智能建筑+物联网将会有怎样的升级和变化呢?
智慧建筑+物联网,会有怎样的升级和变化?
智能楼宇主要对楼宇内的机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智能楼宇的概念得到延伸,不仅包括对传统机电设备的监控、控制和管理,还包括楼层和房间的智能照明、自动化和能源管理。
智能建筑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新技术应用后,整个建筑中的子系统可以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楼宇自控传感器,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能耗。
例如,中央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建筑物的两大能源消耗。在保证节能的情况下,可按需使用,可显着提高楼宇管理者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同时降低能耗,使建筑能耗的运维可持续。"
走进一座智能建筑,无论是采光、温度还是室内空气流通,都与一般的写字楼略有不同,身体感觉更柔软舒适。
这些都是物联网技术在楼宇集中管控中的应用。例如,在会议室中,灯光会根据不同的议程设置自动调节,当需要放映幻灯片时灯光会相应调暗。通过基础设施平台,可以对建筑物的照明、空调、新风、窗帘等设备进行管理,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
再比如,如果员工从车库刷卡进入办公楼,办公室的空调等电器设备就会开始运行,下班后刷卡就会关闭。据了解,“智能建筑”每年可节省10%的能源支出。
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系统组成:
1、全面呈现物联网整体架构,顶层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整体管控。
2. 感知层将由各种网络传感器组成,包括楼宇控制系统中的所有传感器、行业感知摄像头、红外辐射传感器、各种门禁传感器、智能水表和电表、火灾探头等,所有的这将是联网的。结构形式构成了建筑“智能”大控制系统的传感器网络。
3.网络层将由传输介质和IP功能控制器组成。一般来说,以综合布线系统为传输介质,将感知层信号通过物联网标准通信协议传输到相应的IP功能控制器。
4、应用层将由集中管理和分散应用的功能软件组成,仍符合“分布式控制原则”。功能软件决定了IP功能控制器的应用范围和控制功能,可以在同一管理层实现不同的功能控制需求,实现大规模集成控制模式。
5、楼宇级大容量现场存储设备,包括大量历史数据存储设备(目前主要是楼宇能耗采集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分析服务器等)、视频存储设备(目前主要是硬磁盘录像机等)将逐渐被取代。网络备份系统——“云存储”平台的替代品。
6、云计算作为顶层集中管控平台,实现楼宇综合体的整体管控功能。运输和起重机的“分布式控制”原理将单体建筑的“小型分布式控制”系统扩展到建筑群的“大型分布式控制”系统。,使整个建筑复杂传感单元(传感层传感器)、控制单元(应用层IP功能控制器和功能控制软件)、执行单元(应用层IP功能控制器和现场执行设备)、反馈单元(反馈机制和传感器)感知层)形成大控制回路,实现建筑群的大闭环控制和管理。
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
1、增强建筑物的自动感知能力
智能建筑需要部署大量传感器。除了常见的温度、湿度和照度传感器,新兴的空气质量传感器还包括 CO2、PM2.5、甲醛等。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感器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强了建筑物的自动感知能力。
2、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由于建筑水平的提高,建筑中各种新设备的数量有所增加。实现互联互通后,通过对这些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整理、挖掘,结合云计算、云存储等新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同类型建筑的能耗发现,对制定各类建筑节能标准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的智能化和节能效果。
3、物联网让智能建筑高度集成
物联网是互联网计算模式的发展。通过物联网的形态化,可以将智能建筑中的照明、暖通、安防、通信网络系统等子系统集成到同一个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实现数据相互共享。这一趋势不仅要求系统集成商提供标准的协议接口并开放集成其他应用程序,还要求他们不断改进和开发统一的平台,以提供更好的集成解决方案。
4、能源互联网让建筑能源管理更“主动”
“互联网+”概念提出后,4月17日,国家能源局在能源互联网工作会议上表示,即将制定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势头,为智能建筑产业跟随国家步伐指明了发展方向。智能建筑将是能源互联网最具想象力的部分。
5、大数据为楼宇提供云服务
建筑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提供建筑云服务成为可能。智能楼宇的系统网络可以自动跟踪物业数据,了解物业人员的喜好,自动配置照明、暖通空调、电梯等系统。此外,智能建筑行业也逐渐关注到被传统建筑企业忽视的客户数据。通过跟踪客户作息时间、消费行为等数据,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甚至为商家创造商机。
智能建筑+物联网将会有怎样的升级和变化?建筑行业规模庞大、能耗和排放高、管理复杂度高,是最需要互联网思维的行业之一。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思维和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行业走向新趋势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