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消息:6月1日,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合肥国购广场能源站设施进行现场改造勘察。这是安徽电网实施的首个建筑节能优化项目,将对提高我省综合能源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合肥国购广场于2004年开业合肥楼宇自控招标,是安徽省首家“一站式”商业综合体。由于建设时间长,这里的建筑能耗一直居高不下。得知这一情况后,合肥供电公司及时联系了国购广场的运营方,收集了详细的历史数据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双方最终签署了安徽电网第一个建筑节能优化项目。
“我们计划对国购广场整体能源配电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预计年内完工,每年可为国购广场节省约27%的能源使用费,并且成本将达到50万元以上。” 合肥供电公司综合能源分公司负责人介绍。
围绕“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体系、构建适应输配电价改革的成本管控体系”三大主线,合肥供电公司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广泛对接各类资源,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一批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2019年,国网合肥供电公司新设立国网综合能源合肥公司;同时,率先在安徽电网中牵头,与政府、社会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电力公司。两家公司结合当地化肥行业特点,瞄准能效提升、清洁能源等领域,“一个口岸”开展综合能效、多能供应、清洁能源四大领域的电力延伸服务,以及新兴的能源使用。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推广,合肥市具有能耗管理意识的规模用户迅速壮大。截至今年5月初,合肥供电公司先后与国购广场、合肥元素市场、肥东县循环经济园区等近60家重点用户和产业园区签约,代运维保、代能源托管。
通过智慧能源平台,合肥供电公司将实时掌握用户自管配电室的设备状态,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故障,做好故障排除工作。每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能效分析,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降低能源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今年1月,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综合能源服务纳入合肥市城市能源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下一步,在政企合作的“快车道”上,省市电力公司将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清洁能源消纳机制,形成以电为中心、尽快安装水、热、气和冷却系统。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服务格局,将进一步助力合肥智慧新型城市建设发展。
新都智能家居产业城效果图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作为传统工商业小镇,新都发展迅速,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如何解决问题?
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推进
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掀起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组织模式的革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治理、市民高品质生活指明了新路径。
新都区积极抓住纳入成都市“11+2”中心城区带来的重大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有效深化“产业功能区是特色产业先进要素集聚区和优质城市生活社区”的认识, 不断强化抓好产业功能区建设的“三圈融合”思想,把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引领产业圈。适合生活和工作的高品质产业生活圈和专业高效的商务服务圈,以“人民城市生产”的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三大产业功能区提质增效,进一步构建具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交通运输产业功能区
加速“智能制造+服务”
“人民城工”融合发展
第一阶段
位于新都市石板滩镇的四川成都航空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已经建成,首批入驻企业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等生产前准备工作。新都工业发展向外界展现的“加速”
有一个重要的“加速引擎”——标准化厂房,新都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新都工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可以实现项目签约和结算,结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生产。
产业发展由“形式聚集”向“神聚集”转变。新都轨道交通行业引进了行业领头羊中车,还引进了新宇、金创、中车等5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可以说完成了整车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
目前已形成年产600辆地铁车辆的生产能力,全市地铁60%以上均在该功能区生产。
在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的同时,新都突出技术创新,特别是在研发、质量、安全等领域不断追求新突破,打造新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上,新都特别注重校土合作,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轨道交通创新谷,旨在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扎根企业。不久前,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项目落户园区,这是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的成果。中车西南研发
中心、西南交通大地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落户,加快建立NQI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以研发设计、整车制造、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运维为主方向的“智能制造+服务”全产业链发展。
地铁建成后和
高铁维修基地、全市地铁及整个西南地区的高铁将在新首都进行维护维修,这一市场有望超过100亿元。
按照“突出核心”的理念
发动机和扩大大型部件的组装“,航空工业探索出以燃气轮机研究所、成发、成飞为龙头的”1+1+N“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路,燃气轮机研究所研发总部主体工程落成,确保成都航空产业园一期项目首批6家核心配套企业实现拆迁, 同年建设和生产。
按照“人民城市生产”的逻辑,加快提升功能区城市品质和要素吸附能力,功能配套设施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变。新都一中和24小时企业社区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加快人才公寓、活力公园、新城谷街、创祥城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启动西江综合治理、白河岛湿地公园等生态项目,努力提供精准匹配产业人需求的生活设施。
运营管理已经从“低质量”转变为“高效”。据新都工业园管委会介绍,围绕团队素质提升,试点推行“岗位制”,引进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青年专家到园区进行临时交流,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围绕开发经营创新,建立“总部+管委会+专业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区域性国有企业为主体,按照“统筹发展、封闭经营、自我平衡”的思路全面开发经营,切实解决开发资金问题;围绕资源效率的提高,推进了43.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建设。截至8月,新都已引进17个过亿元新项目,总投资277亿元。
新都工业园总结了党群服务中心和园区的管理经验,以“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多个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结合轨道交通、航空产业的特点,满足企业社区员工下班后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需求。人和产品的需求可以完全匹配。
智慧物流产业园
“三圈融合”建设
大港区智能物流装备建设与维修基地
京东亚洲一号、新都安博国际物流港建成投产,国美、嘉民等项目有序推进,物流电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大港片区的发展规划,为新都物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都国贸智慧物流产业功能区实现业态融合升级,积极融入“成欧+”战略,对接大港片区物流装备需求,开发物流标准化装备、智能控制系统、驼背运输等多式联运装备,引导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包装、流通加工等行业 集聚,依托绿地进口博览城建设进口商品展贸中心,初步形成功能、系统齐全的物流产业生态圈。京东亚洲1号引进无人自动化立体存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设备,构建国际标准物流设备应用场景。
加快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水平。以传化北中心建设为契机,引导城际物流搬迁,优化现有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金凤凰高架新都段,加快廖家湾等6个地铁站TOD综合开发,对接功能区内规划建设的4条地铁线路。依托绿道、指形绿廊、碧河、金水河等生态廊道等空间布局,优化完善多层次绿化体系和水文生态系统。
按照大港片区建设要求,新都深度融入“成都欧洲+”,努力推动物流商务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约9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和专业建筑。
同时,新都还做现代物流衍生服务,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保险、融资租赁等业态,成功引入传化物流在线油服务全国总部建设数字化在线加油站,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三圈融合”理念推动了产业功能区生活质量的提升,将产业功能区升级为共生产业生态圈,建成约9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和专业建筑,加快建设多佛生活广场和海宁市文商旅游综合体示范工程, 建成并投入使用巴德明治学校、新川实验外国中文学校等高端教育设施,加快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项目建设。
智能家居产业城
升级到智能家居
打造国际知名的新型工业城市
新都智能家居产业城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目前是中国四大家具集散地之一。集聚规模企业66家,建成并投入运营10余个展贸综合体。业内有一种说法,“西式家具在成都,成都家具半新”。在满足内需的同时成都楼宇自控,新都家具产业也在全面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目前,园区产品已出口哈萨克斯坦、葡萄牙、埃及等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已成为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的智能家居供应基地。
目前,新都正在大力推动传统家具向智能家居升级。与北大开展校地合作,从五个方面构建智能家居产业生态轴心。
加强智能家居设计部门;加强智能家居研发板块,围绕技术创新、产品展示、人才扶持、财务结算建立“四个中心”:北京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成都创新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技术中心、LG智能家居技术展示中心、方正数字集成中心和结算中心;加强智能家居制造业;做强绿色家居制造板块,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绿色共享智能制造中心,可为园区企业提供集中零排放喷洒服务;为了加强智能家居业务领域,它正在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一个智能家居电子商务平台。
新都智能家居产业城的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的科技新城、宜居新城和产业新城。记者洪继东 文字/照片
专家评审
新都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区
——杨继瑞教授,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新都区紧跟时代
步伐,深刻领会、透彻领会中央、省市精神,认清新时代发展定位,准确运用、利用、用足政策,挖掘自身深度广度潜力,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路径正确, 而且措施精细、支持性强,值得肯定。而且,在产业功能区建设和发展中,新都区解放思想,着力创新制度布局,以改革精神优化营商环境,高瞻远瞩,采取有效措施,成效显著。最后,我想提一点建议,希望新都区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把握好内陆国际铁路港区的作用,与公路枢纽港协同,与适合香港的高科技产业对接,以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区支撑, 把新都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