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雷骥
建筑是承载城市产业的平台,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成都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创新提出以发展楼宇经济为重点,打造成都市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区。中西部地区。 它向太空寻求资源,向建筑物寻求利益。 发展“支柱经济”的新载体。
图片提供:成都市建筑经济促进会
12月14日,2021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在成都开幕。 现场发布了《成都市产业投资合作项目清单》,并举行了成都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和培育百亿营收的落户型总部企业。 四川天北嘉森科技有限公司与天府新区管委会签约。 工业西南总部项目等21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578亿元。
设定标准
首批14栋国标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公布
开幕式上,活动主办方为银泰中心2号楼、仁恒置地广场、百洋大厦、成都国际金融等成都首批14栋国家标准超甲级、甲级商业写字楼授牌中心。
为什么商业建筑需要国家标准? 成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由于不同地方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习惯不同,上报的数据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标准化服务”转型,推动楼宇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那么,什么是建筑经济学? 国家标准作出了明确定义——以营业或商业建筑为主要载体,同时通过开发、租赁、销售等方式聚集和延伸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
在分类方面,国家标准首次定义了超甲级商业建筑、甲级商业建筑和二级商业建筑,并对相应的区位交通、权属状况、硬件设施等四大要素提出了具体要求。设施和运营服务。 例如,超甲级写字楼业主单一,甲级写字楼的最大业主不得低于50%。
为什么如此强调头衔地位? 这与在成都的亲身经历有关。 2008年以来,成都商业写字楼发展迅速,但个体商业写字楼因产权分割的劣势也随之而来。 某地处市中心的商厦,因分割销售,1000多名业主无法形成统一决策,错失功能升级和业务调整的机会,最终导致亏损倒闭。
为此,成都市商务局近十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之路。 通过“10年标志性发展、5年地方实践、3年全国试点”,终于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通过试点建设,逐步解决了成都楼宇经济存在的产业承载能力弱、产业集聚效益释放不足、楼宇载体质量不高、低端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首批14栋国标商务写字楼的评定无疑具有示范作用,不仅填补了国内没有统一标准的商务写字楼空白楼宇经济标准的制定,也充分发挥了成都楼宇经济标杆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为率先掌握全国楼宇经济行业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寻求布局
建筑载体演变为经济载体
本次大会发布的《成都市产业投资合作项目清单》围绕城市更新、产业功能区投资、优质商业投资等,征集了成都市543个产业投资项目,形成三类投资清单。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投资者角度,梳理衔接相关产业功能区,投资匹配度更高,更加市场化、沟通便捷,吸引全球服务行业投资者关注并投资成都。 ,展示了成都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实际行动。
“土地资源有限,楼宇和开发载体的开发已经走到了尽头,关键是如何运营好已开发的楼宇。” 成都市建筑经济促进会名誉秘书长张平说,“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建筑经济,就是如何把建筑载体变成经济载体。”
近年来,成都市商务局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创新提出以发展楼宇经济为重点成都智能楼宇自控设计,打造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区。中西部地区建筑经济。 它向太空寻求资源,向建筑物寻求利益。 高层建筑成为“柱状经济”发展的新载体。
如今,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已经显现。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成都超甲级商业写字楼市场运行良好,平均租金在每平方米103.13-147.16元之间。 19栋超甲级写字楼中,有15栋的租户国家税收净收入超过亿元。 超甲级写字楼市场净吸纳22803平方米,入驻率为83.97%,同比增长3.39%。
种下梧桐树,招来金凤凰。 以仁恒置地广场为例,作为成都首批超甲级商业写字楼,其租户包括IBM、大众、杜邦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事业单位占比高达为 70%。
在张平看来,这些国际高端企业相继落地,说明成都已经具备了支撑它们发展、发挥作用的空间。 “如果没有国际化、现代化的建筑,他们是不可能来的。”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天的建筑布局,就是明天的产业布局。” 如果建筑的功能品质和服务品质不高,势必成为影响未来高端产业引进和高端产业集聚的“短板”。 .
河南商报 首席记者 高战战 通讯员 宋锐/记者 王芳贤 左东臣/图
时隔一个多月,3月9日早高峰,中州大道再次出现拥堵。
路上的车多了,写字楼里奔波的白领们回来了,城市的经济正在复苏。
防疫难,做好防疫前提下复工更难。 郑州办公复工现状如何? 各写字楼有哪些硬核防疫措施?
请看河南商报记者用两周时间对郑州市金水区和郑东新区12区进行调研的数据。
【白领情怀】
口罩伤了我的耳朵,所以我穿了一件棉衣和长裤
从早到晚长时间戴口罩,不少上班族抱怨“耳朵根疼”。
在郑东新区一家管理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说,同事把牛奶包装盒的塑料拉手拆下来,把塑料拉手套在脖子上,挂上口罩的耳带,结实又结实。自在。 “如果塑料手柄不舒服,请穿高领毛衣!”
以前在写字楼上班,西装和衬衫是标配,但最近,大部分写字楼都关闭了中央空调,开窗通风。 那种感觉真的好冷,尤其是晚上加班。 很多上班族穿棉袄、秋裤,或者盖被子、电热毯睡午觉,再漂亮,保暖也是关键。
在河南商报记者的调查中,大部分写字楼不允许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上楼。 以往快递、外卖“送货到桌”的体验已经没有了,只能下楼自取。 也有不少上班族自带便当,在公司用微波炉加热。 最令人羡慕的是那些设有食堂的单位和企业,采用分批就餐、一人一桌等方式,减少就餐人群。
【物业防疫】
(重点一)有效的人员管控
纵观各写字楼的防疫措施,最重要的是进场时的测温登记和秩序维护。
建业物业旗下建业智尚商业物业制定了《办公楼疫情防控物业服务规范》和《办公楼疫情防控设备防疫操作规范》,并对进出人员进行检查,车辆进出、环境消毒、设备防护、快递配送。 同时细化“楼管家”服务、升级客户体验等5大方面的服务措施。
在郑东新区高铁东站附近的雅新广场,河南商报记者看到,雅新物业对来访人员进行扫码测温登记郑州楼宇自控平台,对进出车库的来访车辆进行体温登记,车上的人。 相关流程监测访客体温,筛查异常情况; 同时,设立独立区域,对疑似人员进行单独隔离,避免传播和交叉感染。
为避免上班高峰期人群排队测温,建业、开林、亚新等企业旗下多栋写字楼推出红外测温系统:无需接触,无需停留,可满足需求多人同时快速测温,显示屏上显示对应的人像和体温,一目了然。
(重点二)环境高频消毒
在绿地集团写字楼内,物管人员将加大对大堂闸机、电梯按钮、大堂通道、门把手、卫生间、垃圾间等重点区域,以及门把手、开关等细节部位的消毒频次。和按钮; 重点对地下室、垃圾中转站等卫生死角进行清洁消毒。
新天物业负责的招银大厦,公共区域地面每天消毒不少于6次,电梯按钮每天消毒8次,卫生间每天消毒6次,扶手台阶每天消毒两次,建筑物周边每天消毒两次。 对监测点进行消毒,人流密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消毒次数和频次。
开林物业密切关注入驻企业复工情况和楼内人流情况,建立疫情应急信息每日通报机制,掌握入驻企业复工第一手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防控措施。 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同时,全力做好入驻企业后保工作,为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政府措施】
推广“电子护照”,补贴红外热成像设备,服务与抽查并重
在郑州市金水区和郑东新区,商厦林立,上班族密集。 为有序应对商品房“复工潮”,一系列有效举措落地。
郑州市金水区建立了“楼宇经济防疫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商厦实际到货情况和员工返岗情况。 每位员工一个返回工作的代码。 既控制了外来人员的进入,又减少了进出大楼人员的接触,缩短了通行时间,有效提高了商务楼宇疫情防控的有效性。
金水区楼办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建立楼宇经济防疫平台,夯实了“企业实体、物业管理、属地监管”三大职责。 金水区牢牢把好职工准入、复工申请、检查审核三道关口。
上述红外测温设备速度快,测温精度高,但价格昂贵。 对此,金水区出台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期间,实际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和对区级经济贡献超过100万元的重点建筑物,将采购辖区内企业。金水区经征求意见确定。 生产、销售用于企业疫情防控的红外热成像测温筛查设备,按产品采购金额的50%给予一次性采购补贴,单个企业最高补贴1万元。
郑东新区CBD所在的如意湖写字楼,共有48栋商业楼宇、5家综合性商场、16家酒店、32家银行网点、2131家建筑企业。 按照复工复产要求,《郑东新区如意湖办及沿街门店企业复工复产防控操作手册》已实现全区覆盖。
截至3月2日,按照“两个承诺、一次服务、一次抽查”要求,该办公室累计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3000余次次,抽查复工复产企业315家。疫情防控。
【复工数据】
复工率持续走高,部分写字楼复工率已超过80%
截至3月9日,如意湖办辖区内已有1414家企业复工,2.3万余名职工复工。
截至3月9日17时,金水区已在正弘中心、世博中心、永和国际、SOHO中心等136家重点商厦全面推广使用上述“电子通行证”,5277家企业已开通恢复工作。 复工率达到48%,实际复工企业4515家,复工企业实际到岗率88%。 超过6万名员工申请了电子通行证,当天有3.3万名员工到岗。
河南商报记者跟踪统计了金水区和郑东新区的12栋写字楼发现,2月24日以来,复工率从20%左右飙升至30%左右。 目前,大部分写字楼复工率已达到或超过50%。 %。
截至3月9日,开林商务中心南片区已有43家企业复工,复工率为81.13%; 绿地中心南塔284家企业复工,复工率88.75%; 75%; 亚新广场复工企业91家,复工率59.1%。 华中总部在港复工企业205家,复工率为63.47%。
(河南商报 编辑 纪倩倩 史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