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切实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大学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展节能工作。 学校在校内开展了节水、节电、节煤、节油等一系列节能新措施和新技术。 累计投资80万元,实现了学校8口自备水井的水量自动控制; 公共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职工集体宿舍楼安装了远红外线桶式小便器和脚踏式马桶节水阀。 节水可达20万立方米; 学校部分学生宿舍楼、教室和街道照明系统安装了节电器,平均节电率为20%; 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和用户房间温度远传装置,合理调节供暖温度,在燃煤锅炉上安装省煤器等,达到经济节能的效果。
北京化工大学加强管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节能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下设节能工作办公室,负责全校日常节能管理工作。 学院成立了节能管理小组,形成了“校领导-行政部门-学院”的三级管理网络,为节能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学校还制定了《北京化工大学节能管理条例》、《北京化工大学能源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规范了管理、原则、措施、节能技术改造、学校能源使用的奖惩措施。 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 2002年至2004年,学校共节约能源费用244.78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学校分管校长亲自抓节水工作,建立专职节水组织,配备专业技术干部。 各院、系、学部有兼职节能人员100余人。 每年拨付专项节水资金,近20年来累计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 学校投资430万余元建立中水处理站,主要收集卫生间洗澡水和学生宿舍厕所冲洗水。 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约500立方米污水。 自2003年投入使用以来,中水回用率达到100%,年节水10万立方米以上。 3年累计使用再生水35万立方米。 北京市兄弟学院及有关部门提供观摩实习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推行水电管理新模式,在新建建筑中积极采取节能措施。 学校在学生公寓安装智能用电识别器,降低能源消耗,承包水电公共支出,实行“以人为本、节约有奖、超越自负”的模式。 同时,针对教学、科研、生产、物流等对水电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提出“装表、有偿使用、核定指标、超额涨价”的新管理模式。逐步实施。 此外,新建建筑也积极采取节能措施。 所有水泵均采用变频泵; 空调机组采用变频机组和组合机组; 中水利用系统建成; 外墙保温采用35cm厚挤苯保温板; 照明采用节能灯,电器采用分流控制技术。
东北大学开展供电设施和供热系统改造,节能降耗。 学校在保证功能和效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光,推广使用节能灯。 将教室400多个普通开关改造为智能控制开关,杜绝无效照明和常亮灯。 积极改造供电系统,优化供电线路,减少电能损耗,对大功率电机进行变频改造。 2002年以来,先后两次投入数千万元对锅炉和供热管网进行改造,采用新型节能材料,采用分层燃烧、添加助燃剂等方式,达到节煤效果。 新建建筑采用热泵技术实现冬暖夏凉,有效利用地下水热源和污水热源,降低煤耗。
同济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探索节能新路子。 学校充分发挥建筑、机械、材料、电子、环境等学科优势,积极探索节能新路子。 中庭通风系统使教学科研综合楼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然通风效果,将夜间冷空气储存在建筑内,排除积聚在中庭顶部的热负荷,利用自然通风窗在顶部以实现夜间通风。 通风效果。 学校室外游泳池项目采用屋顶开孔技术,利用空气源热泵从空气中吸收或释放热量。 每消耗1KW电能,可从空气源获得2.6-4.5kW热量,节能环保。 2006年,学校能源开支比预算节约1200万元以上。
河海大学在节水节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学校坚持以节水为重点,大力推广使用节水、节能设备,每年可节约水电费近百万元。 江宁校区建成了由雨水收集系统、储存系统和利用系统三部分组成的雨水资源工程,总蓄水能力3万立方米,年雨水利用量5万多立方米。 学校在全校推广使用节水龙头、节能照明等电器设备; 卫生间安装远红外线系统,卫生间安装刷卡系统,定期进行全校水平衡检测,杜绝滴水、长流水。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水利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水资源配置、节约与高效利用研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机制,节水、节电、省电。 学校通过机制创新,从水、电、气等大消耗资源入手,积极探索节能新举措。 大力推进节水工作。 通过中水回用、设备改造、灌溉节水等措施,学校用水量由2001年的73.2万立方米下降到2003年的56.8万立方米,下降22.4%。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节约燃气的新途径,将4台燃煤锅炉更换为燃气锅炉,结果炉子敲门,有效解决了供热污染问题。 此外,学校还注重小规模节电,逐步推广节电措施,计划开展系统节电、安装专用空调调节器、节电镇流器等节能改造。 ,以及校园路灯改造。 据测算,每个项目可节电15%-4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多措并举打造绿色大学。 学校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采用科技成果,开展科学节能。 学校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成立了节能管理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节能管理办法。 积极推广新型节能设备,节能17%以上。 学校加强管理,厉行节约,规定食堂、超市不得使用、销售一次性碗筷; 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 对学生用电实行“定额”管理热源楼宇自控,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指导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 此外,还设立了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节能、节水等问题的研究。 学校加强宣传,提升师生的保育意识。 在学生食堂、公寓和公共场所张贴节约格言、警句和宣传标语,开展“大学生后勤体验日”活动。 此外,每年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周和植树节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劳动观念。
“只要登录湖州市智慧监管信息化综合平台,就可以远程查看各个工地的颗粒物监测情况,发现异常自动报警。” 吴一鸣警官指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监管平台告诉记者,近1000个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建设项目和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城市纳入监管范围湖州楼宇自控施工方案,施工现场扬尘。 数字化精准管控。
近年来,湖州市高度重视施工扬尘综合治理。 在施工扬尘“7个100%”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常规防控措施,通过打造立体喷水灭火系统、强化数字化监管等创新举措。 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据统计,今年全市共创建市级标杆建设点6个,市级标准化工场地168个,市级绿色建设点187个,推荐省级标准化工场地54个。
黑色管道紧贴围护结构,在工地四周喷洒淡淡的水雾,为工地编织一道防尘墙; 小型雾炮设备不断输出,运载沙石等物资的除尘工程车,让“大家伙”在路上自扫卫生……过去人们的思想都是灰色的,而现在,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无论是房屋还是桥梁,都可以‘绿’起来。” 市建设局介绍,湖州市各类“除尘神器”在工地的投放,形成了高、中、低三个维度的“立体出击”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把握建筑工地扬尘“脉搏”,查清扬尘产生“根源”,湖州市采取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检查等一系列整治行动。以抓手为抓手,通过定期巡视、专项巡视、暗访和抽查等方式,全面排查清淤、基坑开挖等重点环节。 “一旦发现扬尘治理不力的项目,将给予限期整改、停工整改、行政处罚、通报曝光、限制市场准入等处理措施,迫使责任单位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工作。预防措施。” 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