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网·闪电消息4月27日消息,今日,齐鲁一号、齐鲁四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至此,山东拥有自主可控的商业卫星。 上午11时20分,两颗卫星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记者今天从大屏幕上的测控数据获悉,齐鲁一号和齐鲁四号两颗卫星已经在距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开始了太空之旅。 齐鲁一号卫星需要15天的在轨调试,齐鲁四号卫星需要3到5天的在轨调试,之后第一批遥感数据就可以传回地面站。
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导航、遥感等几类,齐鲁卫星属于遥感卫星。 其中,齐鲁一号是一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不受地光、云层、雾霾影响,全天候运行。 齐鲁四号是一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 在同一平台系统中同时部署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和光学卫星,这在国内商业领域尚属首次。
山东省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侯波介绍,“齐鲁一号分辨率优于1米,齐鲁四号分辨率优于0.7米,星下点分辨率为0.5米,目前也是国内民用领域分辨率最高的。
由于技术门槛高、成本高山东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影像资源十分稀缺、昂贵、难求。 现在,齐鲁卫星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的应用模式,每90分钟可重访全球任意地点。 减灾、自然资源普查、农业生产检验、大宗贸易活动提供常态化的快速准确分析。
山东产研卫星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玉林说:“人很少,面积又很大,很难获取所有信息,人力有限,卫星相当于到在天上睁一只眼,再通过数据分析,第一时间把信息提供给你,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做,这确实是一个量级的变化。”
按照规划,未来三到五年内,20颗齐鲁高分辨率卫星有望在空中组成齐鲁卫星星座,山东商业卫星数量将位居各省市第一梯队在国内。 随着小卫星遥感产业向应用跨越,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现。 目前,围绕航天信息产业生态建设,山东已孵化创新创业企业15家。
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雷斌表示,“齐鲁卫星是作为一个创新平台打造的,有了这样高精度、大规模的数据集,我们各行业、各部门的研发团队只有做好人工智能等技术,才能把这些技术手段做好,推动我们整个卫星应用产业和产业的发展。”
10月7日21时,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山东省海阳市东方航天港点火升空。 以“一箭两星”方式,开展了“微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 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卫星是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论证验证任务的第五颗和第六颗试验卫星。 S3/S4卫星在轨4星组网广播等一系列在轨试验和在轨验证,为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组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S3/S4卫星正在按计划进行在轨测试。 天地系统工作正常山东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卫星平台运行稳定,负载测试有序开展。 S5/S6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在轨验证阶段的发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入组网卫星发射工作阶段。
“微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将于2020年落地济南高新区,是济南市政府、山东工研院、北京未来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该系统是由160颗低轨卫星和地面系统组成的天地一体化星座系统。 它提升了中国北斗等传统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可为全球大众消费、自动驾驶、地理信息、公共安全等无处不在的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精准、快速收敛、低成本、高可靠的卫星定位增强服务,实现全球厘米级实时动态快速导航定位。
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工研院在航天信息产业领域的布局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意味着济南航天信息产业将再次开花结果。
拥有齐鲁卫星、未来导航增强卫星,以及规划实施的农业卫星、碳星、黄河卫星等一揽子卫星发射项目,结合卫星AIT(组装、集成、测试)实验室等航天信息产业链上下游重要基础设施,产学研院着力打造开放的航天信息产业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空天”力量济南和山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