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长春5月21日电 (记者 李延国)吉林是中国东北以农业和汽车工业为基础的大省,最近又将目光投向了卫星产业。 官方的目标是实现全天候、全天候、全光谱的数据采集和10分钟内重访全球任何一点的能力。 规划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也已开工建设。
吉林庞大的航天信息产业链始于去年10月我国首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发射。 据介绍吉林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该卫星可为国土资源监测、国土测绘、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测产、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支持。
一系列的记录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第一颗以省名发射的自主卫星,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星载一体化”商业卫星,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中国第一颗智能在轨成像成功。 .. 极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大量的资金注入,推动了没有卫星发射基地的吉林“卫星梦”的实现。
负责“吉林一号”运营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超过10亿元。 这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经济发展基金管理中心等股东单位和自然人。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东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在现有4颗“吉林在轨”卫星的基础上,吉林省今年的目标是实现14颗在轨卫星,届时完成首次组装。 网络。
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运控大厅,王东向记者展示了“吉林一号”发回的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到2030年,吉林将拥有138颗在轨卫星,形成10分钟内重访世界任意一点的能力,提供世界上时空分辨率最高的航天信息产品。”
据王东介绍,届时,卫星信息数据将对政府、行业乃至公众开放。
不久前,经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第17个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计划总投资54亿元、占地20万余平方米的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平方米已经开始。
据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官方消息,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5颗卫星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吉林庞大的航天信息产业链也引起了欧洲的关注,不少欧洲影像企业纷纷赴吉林寻求合作。
王东表示,遥感数据全球落地计划正在紧锣密鼓部署中,目前正在与海外企业商谈具体细节。 (结束)
新华社长春1月30日电(记者孟汉琪)提到吉林,人们就会想到一汽、长影、玉米等,未来,卫星或将成为吉林的新标签。 吉林在谋划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同时,发力航天信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卫星大省”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2015年10月,商业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商业卫星,也是第一颗以省名命名的自主研制卫星。
一个没有卫星发射基地的省吉林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为何要造一颗“吉林一号”卫星? 吉林省首期投资2亿元。 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研发技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投资运营。 长春光机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光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多年研制航天光学载荷的经验,我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吉林省自己的卫星。” “吉林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说。
没有卫星制造相关企业的省为何要建设“卫星省” 为打破单纯依赖“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困境,吉林提出了“卫星大省”的设想“从头开始创造一些东西,从一些东西中创造出新的东西”。 产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创建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目光投向卫星产业。
如今,翱翔天际的“吉林一号”传回了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视频数据,不断与各传统产业碰撞出“新火花”。
“‘吉林一号’可在三天内扫描全省农田,通过纹理清晰区分种植的农作物,便于统计种植面积。当发生病虫害灾害时,可将农作物的光谱信息卫星上将产生农作物,提高病虫害灾害预警和统计效率。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红光说。
每年春秋两季,林业部门都会使用有人驾驶飞机对森林进行24小时防火巡查。 如果采用实时卫星监测,不仅可以快速判断出事故点,还可以大大减少投资。
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境测绘、旅游交通、居家养老……按照发展规划,2020年长光将发射60颗卫星上天,组成集团军。 届时,吉林将借助“吉林一号”的航天信息功能,布局“卫星+”产业,与多个传统产业融合开辟新业态。
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6年,吉林省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吉林一号”卫星商业化、产业化,全力打造民用航天数据信息产业集群。
不久前,吉林发布《吉林省卫星与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确定打造卫星遥感和航天信息集成应用两大产业链,形成高效集约的航天信息产业系统。
吉林还在筹建航天信息产业园,以“吉林一号”小卫星等核心项目带动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等上游产业发展,壮大下游产业如载荷与测控、独立的遥感信息处理等。 应用,延伸和拓宽产业链,预计投产后可实现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面对尚未开发的蓝海,“小卫星+”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无限可能。 “我们对小卫星功能的开发还处于早期阶段,就像手机APP一样,小卫星的应用和盈利模式需要更多人的启发。” 吉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处长辛德久说。
长光公司筹建天使基金和创客空间,吸引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人才共同开发小卫星应用功能,在航天信息产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