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见面会现场(丁从荣)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作为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区率先打造与主城区地位相匹配的“城市智慧大脑”,构建横向、边对边、纵向“1+” 16+824”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系统建立了区域超强“智慧大脑”综合指挥、16个“智慧小脑”碎片化综合指挥、824个一体化网格外围“智慧神经”精准采集数据和“吹哨”系统。 在助力生态保护、护航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10日下午,记者跟随召开的“'奋发现代化·跑赢新种族'媒体见面会”走进崇川区,对崇川区区域治理现代化进行了集中观察和深入了解。 . 崇川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杨万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晶晶出席会议南通会议系统楼宇自控技术,会议由副区长、区长周金南主持南通市新闻办。
揭开数据超级大国“智能大脑”的神秘面纱
崇川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丁从荣 摄
今年3月18日,新的崇川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正式启用。 大厅面积约500平方米,设有工作席34个、指导席2个、领导席13个、观摩席13个,共计62个席位。 它拥有一块长18米、宽3.3米、面积约60平方米的大型指挥屏。 指挥厅右侧是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区。 二楼还设有分析研判室、值班室,三楼设有党建活动室、业务办公室。 而这个指挥中心就是统筹崇川区域治理现代化系统的总集成,是崇川区域治理现代化系统的区域“智能大脑”。
崇川区政法委副书记、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王强告诉记者,崇川区区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区委赋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区委、区政府。 分区调整以来,区指挥中心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站在全面提升全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高度。 打造“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为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组织职能的有机整合,新成立的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将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综合性、专业性优势,使职能更加集中、权责更加协调、运作更加高效。
记者发现,指挥中心以“全覆盖、全面、实时、预警、可追溯”五项原则为基础。 一体化、功能齐全的操作系统主要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构建全球治理体系。 同步建设1个区指挥中心和16个街道指挥中心,优化调整824个综合网格,形成垂直指挥到底、横向协同联动的立体全覆盖“1+16+824”联合指挥体系. 实现了“一中心管全域”的功能。 区指挥中心进行区级数据治理、分析研判、联合指挥、网格化管理; 街道指挥中心与党政办公室联动,在一线收集信息,通报线索,办理工单,协调联动; “数据+网格+铁脚”工作机制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触角,保障“网格+”融合发展。
二是充分集聚数据资源。 建立了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集了全区网格化、“雪亮工程”、12345政府热线、数字城管、30个部门、16个街道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332项、92.85万条数据库中的数据。 交换数据2.57亿条,整合1万多路视频数据,全部实现区级部门(单位)共享使用。 同时建设了城市操作系统平台、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政务云平台、云资源安全池,构建了丰富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体系。
三是充分发挥核心功能。 当地市委要求各级指挥中心围绕“数据共享、预警预报、联合指挥、行政效能”四大核心职能,在高水平上带头提升实用功能,引领全面覆盖全国。 崇川区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上级批示精神,着力创新突破实用功能,着力打造集四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区域治理平台。 “数据共享”:集中收集全球数据,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区域内公共数据供给、共享开放、开发利用、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 “预警预判”:构建人工智能预警分析模型,构建经济社会运行监测预警、分析研判体系,推动区域治理由被动“堵风险”向主动“堵”转变“检测漏洞”。 “联动指挥”:建立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相结合的区街道网格化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做到“平时好用,战时有效”。 “行政效能”:致力于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覆盖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全过程的监督评价体系,提高行政效能。
崇川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丁从荣 摄
王强说,崇川区作为区指挥中心,通过开发“一张图联指挥”实战应用系统,实现了联指挥的核心功能。 并精心打造了“楼宇经济一张图”、“长江生态眼”等两个大范围、跨部门的创新应用,更好地助力区域治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领域实现精准化。
探索功能完善的“智能小脑”
学田街道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丁从荣 摄
城市高空抛物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 经常是人被砸了,找不到人“买单”。 给社会和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 记者走进当地雪田街道片区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发现,在该片区,通过智慧社区的“天眼”系统,实时高清捕捉高空抛物线物体,一键锁定功能,让高空抛物线物体再也无法“逃命”。
目前,在很多新建小区,电瓶车充电不方便。 居民经常将自己的电动车推入电梯,带上楼充电,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杜绝楼道安全隐患,学田街道在各楼电梯内安装了电动车梯电阻,并接入指挥中心系统。 只要有电瓶车乘坐电梯,不仅电梯门关不上,而且还有“禁止电动车进入”的语音提示,既增强了乘电梯的安全性,又减少了非法充电造成的危害。
据中心负责人赵女士介绍,今年4月,在原有智慧社区模块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内容和扩大应用范围,对智慧街道模块进行了升级. 在基础、感知、服务三大应用体系上,助力网格化服务精准化和管理精细化。 基础应用系统将社区人、地、物数据采集整合到智慧安防系统中,探索门禁管理、高空抛物监控、电动车等社区安全防控新模式阶梯电阻。
她说,以往,网格员要靠“步步为营”的走访,了解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现在小区出入口都安装了人脸和车辆识别系统,就像增加了无数双眼睛,实现了小区基本信息的准确采集和外来人员的有效管理,解决了很多“人手不够,人手达不到”。 目前,该街道29个社区已完成房屋建模和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此外,该平台还拥有感知应用系统。 依托平台数据分析,提升即时风险感知和智能预警能力,成为社区治理的“千里眼”和“风耳”。 感觉。
针对辖区内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扬尘治理等难监管现象,指挥平台还增加了“平安街道”模块,并在出入口安装了摄像头。社区、商业建筑和农贸市场。 在临时接种点、卫生院、社区卡点等重点场所安装了63台智能监控设备,实现指挥中心与手机APP视频数据共享。 在街道指挥中心,随时可以看到接种点排队不长,是否需要增加秩序维护人员,医生的接种规定是否不规范,40个卡口的守卫是否街道上纷纷测温、扫码等。记者了解到,近日,该街道还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拟在龙王桥路文明示范线增设12个摄像头。 ,让您随时看到环境卫生、门店运营情况等。
赵女士说,以往河道巡查,全靠工作人员的铁脚。 作为人工巡查的补充,街道指挥中心不定期使用无人机开展河道巡查。 据悉,在8月9日、10日全员核酸压力测试中,为做好“一户不漏、一人不留”的“找人”工作,动用了无人机。在辖区高空喊话,效果明显。
为更好地应对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中心还配备了与电网工作人员的即时对讲系统。 赵女士表示,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大数据+铁脚+网格”一体化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服务群众更加便捷高效,“零距离”服务让群众有幸福感并且增益继续上升。 下一步,学田街道将进一步发挥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智慧大脑”和片区“一线指挥官”作用,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网格化”为基础,以“铁脚”编织密集的“服务网”,通过智能小应用,助力街道平安,让服务更智能,让人们更幸福。
港闸经济开发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于去年3月开工建设,6月正式投入运行。 中心主要负责收集受理、分析研判,联合指挥港闸开发区、永兴街道、天盛港镇街道辖区内的全国各类社会事件。 该中心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设有指挥室、研判室、办公室、接待室和值班室。 据港闸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闫长山介绍,该中心以网格化监管为基础,以数据资源为支撑,以执法队伍为导向,以配套机制为保障。 板块内各类社会事件第一时间发现、响应、处置。 此外,中心着力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突出务实导向,结合区域实际,打造智慧城市等一批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管创新成果。管理、智慧安监、智慧水域、智慧社区。 应用。
港闸经济开发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丁从荣 摄
用健全的系统了解末梢“神经”的运行机制
王强介绍,区指挥中心牵头推行“大数据+网格+铁脚板”机制,优化调整824个综合网格、237个专用网格,升级全要素网格通信系统,整合176名户籍助理 城管协管员、城管协调员等基层辅助力量纳入专职网格员队伍。 构建“网格检举与部门报告”联动机制,强化区级部门行业督导责任,及时响应处置网格“检举”事件,全面推动网格工作进入快节奏区域治理现代化的通道。
首先,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指挥中心一体化运作,用“网格+”赋能群众办实事。 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部门工作,按照社区准入事项要求纳入网格化。 聚焦“网格化+长江大保护”,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 深入推进“网格化+防范非法金融”、“网格化+铁路保护”、“网格化+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网格化+法治宣传”等网格化服务管理项目不断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落实功能齐全的“立体”网格。
同时,在全市率先构建了“排查、分级管控、动态预警、协调联动、一线处置、服务回馈”七大网格化特殊人群预警管控机制。走访,闭环询价。” 指挥中心平台正常使用“社会治理地图”,接收事故灾害预警模块的预警指令,向区级、街道相关部门下达预警工作指令。 各区级部门、街道按照预警工作秩序,依托七大网格化预警管控机制,及时做好事故易发人群、精神障碍人群等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工作。 ,确保特殊群体不失控、失控。
针对防台风防汛、突发事件、疫情防控、违法建设等不同主题,每周组织区、街道、网格开展集中实战演练。 全区街道指挥中心和网格员积极参与,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 指挥调度,通过单兵、全要素网格通信手机等设备将现场音视频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有效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时效性。 通过常态化演练,区街两级指挥中心和网格员实战能力不断提升,确保了“平时好用,战时有效”。
记者了解到,崇川是南通市中心城区,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常住人口118万。 其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居全市首位,是人口最密集、资源要素最集中、城市环境最宜居的主城区之一。 先后荣获全国宜居宜业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试验区等称号。 当地市委、市政府对崇川提出发展要求,要求崇川区“提高第一,争全省”。 围绕这一要求,区二次党代会勾画了“五城”建设的美好蓝图,其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平安幸福城市”的重要内涵。
杨万平表示,未来,崇川将更加准确把握城市发展需求,不断积极探索,积极培育亮点,努力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首批南通为崇川贡献“全国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合格城市”。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好。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记住它,很多城市都开始建设标志性建筑,比如北京的央视大楼,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等,都是非常知名的地标建筑。 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天津即将迎来的又一力作,总面积134万平方米。 建成后有望拉动经济发展。
说起天津,大家肯定会想到天津之眼。 的确,现在天津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天津之眼了。 天津之眼虽然只是一个摩天轮,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美观。 它是这个城市最好的景观之一,所以现在天津之眼已经成为了地标性建筑。 但是,天津之眼作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还远远不够。 因此,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将打造另一个标志性景观。
这一标志性景观就是“天津国家会展中心”。 可能关心天津发展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位于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 是商务部与天津市共建的国家级会展中心。 它也是除上海和广州之外的第三大国际会展中心。
天津国家会展中心规模非常大,总体建设用地1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6万平方米,总投资80亿元。 建成后还包括大型展厅、室外展览场馆、会议中心、地下车库等。 及机房等设施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楼宇自控,建成后有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或许大家最关心的是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什么时候投入使用。 从官方消息来看,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预计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相信建成后,一定能与天津之眼媲美。 标志性景观。
各位观众,您对天津国家会展中心还有什么看法?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