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建设学院开展“双师培训”班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依托,对接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体系化的技能体系、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实践,率先为行业输送了一批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构建“产业链渗透”的职业技能体系
学校对接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产业链,分析分类产业链急需的主要从业人员为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发展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构件生产、现场管理等40余项职业技能,构建贯穿全产业链的职业技能体系。 学校依托职业技能体系开发培训包,全方位培养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解决装配式建筑各类人才紧缺问题。
构建“课后竞赛证书”高级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装配式建筑行业信息服务平台,从岗位需求出发,满足行业企业认证、技能竞赛、等级证书等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整合为“基础、专项”四大模块、核心和岗位”。 模块、阶段嵌入BIM等3项竞赛标准,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安装等专业技能标准3项,实现“课程教学-技能竞赛-资格证书-岗位需求”的进阶培养”。 建设精品在线课程6门,编写教学标准2部,开发课程16门,编写校企教材16部。
打造智能+“教管”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建设覆盖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生产实训场所,主要包括一站式体验区、关键技术实训区、四大新技术展示区、BIM运维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VR、AR、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发覆盖全产业链的教学资源,构建具有教学资源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课堂质量监控等八大系统的智慧教学平台和教学评价; 一体机与手机APP同时实现无人化教学。 学生通过系统平台在线学习和实践。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建筑和教学设施连接到云平台,构建包含实践教学管理、BIM综合管理、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移动智能中控,实现“智能+”管理。
构建“实践与考研”教师能力发展机制
以培促教,分类实施“青年”“育秀”“双师”“名师”工程,培养装配式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筑技术。 以实践促教学,鼓励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加大行业导师招聘力度,通过教师企业派驻,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前沿。 以考促教,鼓励教师取得国家注册资格证书、装配式建筑高级考官证书、“1+X”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师资证书等,巩固教师装配式建筑实践水平和专业能力。 以研促教,秉承科研赋能的教师发展理念,依托国家-省-校三级科研平台,打造装配式建筑“BIM、设计、施工、检测、经济”五个研究团队》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构建“政、产、教、研、用”五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政府搭台 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机制,依托川渝建设职业教育联盟和重庆市智能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由川渝住建局支持成立. 产教融合,共建现代建筑产业院校、产教融合基地,提供技术保障、产业导师、设备、资金等条件。 教育教学融合,自主开发《建筑在中国》等课程,用好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教学“主引擎”作用,建设思想政治强国课和课思政课。 研发推广,依托三级科研平台,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建筑业现代化实训基地,共同攻关,推动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装配式建筑系统平台和装配式建筑行业信息服务平台,按需用人,进行人才画像,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依托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利用智能设施、大数据、虚实结合,构建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标准化流程楼宇自控实操培训,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培训平台,开展数字化设计场景、生产过程模拟、实景体验等职业培训。 创新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将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进行教学加工,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科研反哺教学。 开发了涵盖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教学资源16个,数字资源12283个,智能实训教学软件12个。
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五届共2500余名学生双证率100%,就业率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6%。 学生获得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220余项,创新创业奖50余项。
专业建设成效显着。 建筑工程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市优质高校,市双元制高校核心专业; 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建有装配式建筑、重庆市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设立国家级“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建设省级实训基地4个; 获省级教学成果和教育科学奖5项,获省级教学能力竞赛奖8项。 专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撰写研究报告50余篇,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出版书籍和教材70余部,获得专利50余项,编写标准规范20余部。 建成全国首个建筑业现代化系统培训基地,社会培训30万余人次。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好评。 学校先后承办全国建行指导委员会建设专项指导委员会年会、川渝智能建设与职业教育研讨会等大型会议20余场,承办全国“BIM+预制化”等培训20余场。提升“楼”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加巴渝工匠杯等省级技能大赛10余项,成果在国内3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
(广告)
为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全面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近日,洪雅县成功召开2019年度初级职称答辩工作会议. 来自全县食品、水利水电、燃气等行业的36名职称申请人参加现场答辩并接受专家评审。
这种防御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资质审查更加严格。 职称答辩人的确定采取个人申报、单位评审、职务评价办公室复核等形式,最终确定答辩人员名单。 评审委员会和专业组要求的答题人也将在审核后纳入,以便所有答案都能回答。 二是过程监管更加规范。 辩护法官的确定由纪检组人员监督,并从法官人才库中随机抽选确定。 并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回避制度。 设置候车室,由领导组织现场抽签确定答辩顺序,答辩全程有纪检员监督,有效杜绝“跑漏”和“人为干扰”,确保辩护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三是绩效评价更加突出。 根据各系列行业特点,设置“固定题目+专业组题”的答辩模式。 专业组问题由评委根据答辩人的工作总结、专利成果、工程方案、项目报告等材料现场梳理,重点聚焦答辩人。 职业道德、能力素质、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 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楼宇自控中级职称答辩,34人最终通过答辩。
本次职称答辩克服了“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非议,实现了对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准确的评价,有利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是我县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另一个动作。
(国防工作会议)
(防御场景)
(摄影/李咏梅廖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