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得起”的近零能耗建筑开启新未来
■本报记者 袁诗萌
冬季不使用燃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夏季制冷能耗比传统系统节能50%,智能照明系统比传统系统节能70%以上……这近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记者探访了一处近零能耗示范区。 施工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数据。
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所所长徐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建筑在实现节能效果的同时,还注重成本控制,做到“经济实用”。 在徐伟看来,在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建筑节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经济实用、能耗接近零的建筑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新突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能源和环境压力。 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58.1%和31.6%。 此外,在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
在各种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是不容忽视的。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40%,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1%。
2000年以来,我国公共建筑总面积和能源消耗总量快速增长。 公共建筑总面积由1996年的2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79.7亿平方米,单位面积能耗由1996年的62.0千瓦时/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74.7千瓦时/平方米。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的近零能耗示范建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相比,近零能耗更注重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效率。 通过高性能建筑围护结构、耗能设备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建筑的超节能。 下限。
据徐伟介绍,该示范楼冬季不使用常规能源,夏季制冷系统比常规系统节能50%,年均能耗仅为25千瓦时/平方米。
什么是近零能耗建筑?
上述节能效果的背后,是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应用。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室内照明方面,示范楼通过屋顶导光板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内。
据了解,光管的反射率高达99.7%楼宇自控系统建筑能耗系统,不受黄昏、黎明甚至阴天的影响。 在公共区域照明方面,示范建筑采用与南立面集成的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实现。
在供冷供暖方面,示范楼夏季采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相结合,冬季所需热量由地源热泵系统、水蓄热系统和真空玻璃管提供。屋顶。 系统提供。
除了上述技术手段外,智能化、精细化的能耗管控也是本次示范建筑实现节能效果的重点。
在这方面,西门子帮了大忙。 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建筑节能总监徐东告诉记者,西门子为示范楼提供了楼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和配电盘。
“如果把示范楼比作人,那么西门子提供的就是大脑和神经系统。” 徐东说。
据徐东介绍,通过西门子提供的系统,示范楼可以采集楼内能耗信息。 一方面,可以根据信息调整建筑物的温度、湿度等参数; 显示、分析和预测。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重设计、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因此,要实现建筑向节能的转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管理的效益。我们的产品和系统提供了这样的手段”徐东说。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示范建筑在提高节能水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市场和用户的承受能力,在节能和成本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许巍用“买得起”这个词来形容示范楼。 据了解,示范楼在节能方面的增量成本为700万元,但节能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 因此,预计3-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从节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这种经济实用的近零能耗建筑是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情况下更现实的选择。” 许薇说道。
据徐伟介绍,目前很多省市都在开展类似的项目,有的已经启动,有的还在规划阶段。
“在未来3到5年内,如果这类近零能耗建筑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能将经验提炼升级为标准或国家技术导则,将对我国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影响。国内节能建筑的示范引领作用。 许薇说道。
《中国科学杂志》(2014-10-21 第6版能源)
我国智能楼宇起步较晚,与楼宇自动化系统相关的各种理论技术不如国外发达国家成熟。 根据智能建筑系统用途和功能的变化,智能建筑的发展可分为起步阶段和系统集成阶段两个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智能建筑楼宇自控ba系统控制,这一时期智能建筑各部分功能比较单一,多功能综合系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属于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系统集成体系发展迅速。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这一发展时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它的作用也得到了强调; 进入新世纪后,楼宇自控系统以其高度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楼宇自控系统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进而产生了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一体式综合管理系统。
但那时候,智能楼宇才刚刚起步。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智能建筑方面,我国在智能建筑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详情如下所示:
理论研究进展不及智能建筑技术:虽然在智能建筑出现的初期,我国就有智能化办公建筑可行性研究相关课题,但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士没有注意他们。 智能建筑研究及相关产品技术研发。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智能建筑的认知一直停滞不前,还停留在对国外成果的认知上。 即使在专业学术刊物上,也很少有符合中国建筑风格的文章。 相关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智能建筑整体规划有待完善,施工队伍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我国对智能建筑产业重视不够,智能建筑行业的详细标准和配套规章制度仍然比较少见。 我国很多智能建筑的规划布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投资机构和建设机构意见的影响。 从一个方面出发,缺乏宏观、长远、全局的思考。 而且,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在这些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在智能楼宇领域的发展较为缓慢。
缺乏高效集成系统的自主研发:在我国智能楼宇领域,清华同方、浙大中控等一些知名企业所使用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发达国家进口的。 没有一套自主研发的完整的楼宇自控系统集成相关产品。 我国智能楼宇自动化控制相关系统的集成和产品,仍然沿用国外相对成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