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已知的数据是,智能系统的投资平均占整个建筑投资的7.5%。 未来建筑必须向高附加值、多功能方向发展,这决定了智能建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智能建筑是随着人类对建筑内外信息交换、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要求而产生的。 智能建筑及节能产业强调用户体验,具有内生发展动力。 建筑智能化提高了客户工作效率,提高了建筑适用性,降低了使用成本,已成为发展趋势。 显示,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和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智能建筑是随着人类对建筑内外信息交换、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要求而产生的。 智能建筑及节能产业强调用户体验,具有内生发展动力。 建筑智能化提高了客户工作效率,提高了建筑适用性,降低了使用成本,已成为发展趋势。 显示,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和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开工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施工面积约4亿平方米,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和住宅项目约16亿平方米。米。 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智能建筑行业,也搭乘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列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智能建筑新兴市场:二三线、城市综合体
总体来说,国内流行智能社区、智能楼宇、5A级写字楼等称谓,市场划分还不是很细致。 但国外主流企业往往将市场分为高端市场、中端市场、低端市场,并将市场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等几个层次。城市,按照高、中、低档次划分市场。
现在对于智能建筑企业来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机会已经在减少。 “和写字楼一样,一线城市CBD中心的写字楼项目也基本接近饱和。当然,我们最近中标了深圳的一些大型写字楼项目,我们也做了几个广州珠江新城弱电总承包项目。但现在看过去,一线城市中心基本已经建成,而且以前都是老建筑。与之前城市发展热潮不同,当时数百栋几千栋楼同时拔地而起,现在只剩下几栋了。” 一位国际知名品牌的高级工程师透露。
一线城市的土地有限。 比如,深圳市区如果没有城中村改造,大型建设项目就很少。 房地产开发商紧随城镇化步伐进军二三线城市,智能建筑企业几乎同时跟进。 二、三线城市市场主要以高端住宅地产、写字楼、四、五星级酒店项目为主。
此外,一些新兴城市或地区的项目也不少。 “像现在的珠海横琴岛,一岛有上千个项目,最近我们中标了澳门大学横琴社区。深圳新开发了前海湾,一下子建了几百栋楼,所以这里是一个将会有相当多的项目机会。”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一线城市商业写字楼等中高端市场的机会取决于新区的开发和城市的扩张,否则机会会越来越少。
此外,近两年房地产行业非常流行商住混合用途,即城市综合体——集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厅、公寓、综合娱乐场所。 。 这些项目的智能化特点是规模大、直接与数字系统相连,所使用的设备相对复杂,且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如自动车牌识别)。
智能建筑:智能与安全并驾齐驱
目前已知的数据是,智能系统的投资平均占整个建筑投资的7.5%。 未来建筑必须向高附加值、多功能方向发展,这决定了智能建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未来几年,智能建筑项目投资将占建筑总量的10%以上。 根据我国加快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智能建筑的发展速度可能高于预测值,智能建筑投资可能占建筑总投资的20%以上。
智能建筑中的安防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一些写字楼项目中,安防系统的比重大概占到弱电总承包的2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30%。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早期的智能建筑行业由霍尼韦尔、江森自控、西门子、施耐德等“四大金刚”主导。 安防只是BA旗下的一个子系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安防在楼宇中的应用延伸。
智能建筑安全使用监控和访问控制作为预防措施。 相对来说,报警场景要少很多,因为出入口控制好之后,报警系统就会少一些。 对此,泰科安防设备张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在房地产智能化项目中,视频监控占到了50-69%的比例绍兴楼宇自控系统有限公司,第二大系统是门禁,其中其实也包括停车场。”一般门禁控制人员进出,停车场控制车辆和物流,相反,防盗报警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占有很小的份额,一般只有几万个,十万个。被认为是一个大尺度。”
拥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浙江广信智能建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叶建云也透露,“以我们设计的一家标准五星级酒店为例,一套完整的弱电系统一般投资需要在1500万(设备选择中档),其中安防部分约占20-30%,一般视频监控占10-15%,出入口控制5-10%,入侵报警2-3%,电子检查约占0.5%。
智能建筑安防“四化”要求
未来,智能建筑安防系统通过同行协议统一标准后,将呈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特点。 这不仅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结果。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建筑是有标准的。 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来看,这些子系统的深度集成度并不是特别大。 融合应用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安防系统而言,跟随高清设备取代模拟设备的脚步,如果行业标准不统一,各个厂家的产品规格不兼容,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最终会停滞不前。
从视频监控安防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僵化局面已经开始消失。 金三里技术部经理钟武认为:整个安防系统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标准也越来越开放。 加强各厂商之间的联动,在保持沟通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 一些标准协议将会被开放,这将促进整个行业的统一。 虽然目前的形势仍然是互相争斗,但通过政策的影响,比如国家颁布的GB/等标准,正在引导行业走向开放和兼容。
浙江大华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张军认为,目前行业已经为智能楼宇市场做好充分准备,视频监控已经全面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可以满足需求的普通用户。 “清晰”和“可理解”的各种应用。 同时,形成并完善了面向市场的智能楼宇整体解决方案,丰富了报警、门禁、可视对讲、停车场管理、智能楼宇管理平台等产品线,真正做到实现楼宇智能系统的集中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先进、更优越的管理模式和增值空间。
当前,基于智能建筑的理念,“四化”将是安防技术的发展方向。 面对21世纪汹涌澎湃的信息时代浪潮,安防系统自动化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安防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行业将迎来和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新时代。
结语
如上所述,智能建筑的未来不可估量。 在美丽的风景面前,如何更好地提高、发展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未来,安防企业将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中国建筑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九松指出,目前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概念炒作、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相关配套服务的缺乏。 这种务实的警惕在急速的市场中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智能建筑是一个多系统的行业,涵盖安防、消防、楼控等多个系统,每个领域都需要一些标准作为支撑。 目前国家标准都是前几年的标准,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行业单位和主流企业部门及时更新各项标准,与时俱进。 只有标准健康发展,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净化器”、空气清新剂、净化器,是指能够吸收、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灰尘、花粉、异味、甲醛等)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改善空气洁净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商业、工业、建筑等。
空气净化器中有许多不同的技术和介质,使其能够为用户提供清洁、安全的空气。 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吸附技术、负(正)离子技术、催化技术、光触媒技术、上层光矿化技术、HEPA高效过滤技术、静电集尘技术等; 材料技术主要包括:光触媒、活性炭、合成纤维、HEAP高效材料、负离子发生器等。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大多是复合型的,即同时采用多种净化技术和材料介质。
在我国,空气净化设备主要应用于公共建筑和特殊场所。 但近年来,部分省市PM2.5浓度超标问题凸显,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概念及其危害等相关知识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而迅速传播。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始终追随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 我国家用空气净化器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楼宇自控净化器,家庭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可以认为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家用空气净化器产品一直以出口为主。 2013年之前,我国家用空气净化器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
2013年以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家用空气净化器产品出口占产量的比重迅速下降。 2015年,该值下降至55.5%。
2009-2015年我国家用空气净化器产品出口占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