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headadtext}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0791-87879191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武汉打造“卫星产业链”开启国产卫星批量生产(组图)
时间:2023-01-30     访问量:1187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效果图

长江日报财经媒体4月25日讯 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 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等5个商业航天产业链项目同时开工建设。

五大项目分别是航天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星云公司卫星测控中心、武汉磁电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和泰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多方中遥智途的次元空间信息采集传感器。 研发生产项目。

三个月前,卫星产业园完成了土地退市,如今不少施工设备已经进场。 “时间紧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光宝表示,园区建设的国家首批卫星生产线正在与国际最高水平较量。 “绿色通道”卫星产业园项目目前正在高速推进中,预计明年投产,年产能100颗卫星。

卫星产业园的马路对面就是开工较早的火箭产业园。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火箭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工人们正忙着对主楼外墙进行装修。 年内,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第一枚火箭将在这里诞生,形成年产20枚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 制造能力。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正在高速推进。 目前,航天产业港一期工程已建成,航天二路、航天五路、航天北路等园区道路,以及航天园区改造、扬大路等配套工程(航天大道)也在同步快速推进。 (记者 王文涵 何亮 通讯员 郭文杰 袁世英 陈静 王聪 崔东娜)

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朝阳产业

武汉打造“卫星产业链” 启动国产卫星量产

24日,由航天科工集团承建的卫星产业园一期工程在武汉国家航天基地正式开工。 计划于明年10月投产。 卫星产能,我国卫星智能量产的序幕也将在这里拉开。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卫星产业是典型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和朝阳产业,将为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武汉建成全国首条卫星批量生产线,走在航天经济赛道前列

“我们是一家太空工程公司。” 航天科工航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光宝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卫星量产线是公司布局航天经济的第一步。 建立人与太空的联系,卫星是在太空中铺设的“道路”,需要大量的卫星来搭建这条天路。

近两年,航天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等国际巨头争相抢占航天经济赛道,争相部署卫星批量生产线和火箭回收技术,旨在建立一个全球互联网,让全球80%的现有通信死区无不再失去联系。

目前,全球很多公司都在进行小批量的互联网星座卫星试验,为大规模组网做准备。 以航天科工航天公司、行云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中国队”正在与国外龙头企业“并肩作战”。 去年12月,航天科工成功发射互联网星座鸿运计划首星“鸿运·武汉”,这也是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

“第一颗验证卫星的成功运行标志着由156颗卫星组成的鸿运计划进入下一阶段,这将需要大量的卫星,”邹光宝说。 随着星座的推进,卫星的量产势在必行。

典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武汉卫星生产线将使国产卫星生产成本减半

“卫星产业是典型的高质量发展产业,武汉这条卫星批量生产线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特点,不仅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还通过智能制造将生产成本降低一半。” 邹光宝说,“传统的卫星生产是定制化的,但卫星量产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微型卫星需求激增,卫星生产流程也比较成型。”

据介绍,目前我国每颗卫星的平均生产成本过亿元,通过智能化产线量产,成本可降至数千万元。

目前,航天科工航天公司已与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建立卫星批量智能生产线,将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过程质量实时管控、数据化等功能。收集和控制整个制造过程。 这将有别于以往卫星生产的串行作业模式。 批量生产线通过优化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武汉打造“卫星产业链” 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目前正在打造“卫星产业链”。 卫星产业作为航天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场需求激增,具有产业链条长、拉动作用强的特点。 这将为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新动能。

从武汉国家航天基地卫星产业园的规划布局来看,卫星量产只是航天科工进军航天经济的第一步。 卫星产业园规划建设项目包括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等。 中心、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微型航天器云协同研发中心等。建设项目包括新型航天器研制中心、试验中心、热控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等。 届时将满足卫星互联网等航天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同时,具备为微型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航天器测量与运行控制、大数据处理、后期运行提供车间和配套保障的条件。

“卫星产业园必将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 邹光宝表示,当前全球都在抢跑商业航天赛道,抢占航天经济制高点。 卫星产业园是根据规模技术积累和产业规划。 在技​​术和进步速度上,与世界领先企业并驾齐驱。

“火箭和卫星是进入太空的基础设施,未来还会引入更多的商业太空服务应用公司。”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引进了航天科工火箭企业、航天公司、行云等航天国家队,以及一批上下游企业。重点企业。 目前,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正加速向汉郑集聚。 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将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记者 王文涵 何亮)

【武汉航天工业】

武汉的崛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极

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航天产业基础雄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航天三江集团、42所航天科工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等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产学研链条。中科院武汉分院,基础雄厚。

近年来,武汉依托全国产业布局,凭借强大的科技研发和制造能力,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汉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商业航天盛会。 “虹云·武汉”卫星发射成功; 目前,快舟火箭总装调试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即将投入运行; 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城在汉初具规模。

2016年,由武汉市政府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共同规划,新洲区政府与华夏幸福共同建设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建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据悉,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将建设世界一流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和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 . 目前,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企业聚集在这里,产业集群效益开始显现。

随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武汉通用航空和卫星产业园等航天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一批高科技航天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汉。 与此同时,“鸿运·武汉”卫星、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卫星、“斗鱼666”卫星相继发射。 市场需求。 (记者 王文涵 何亮)

最新消息>>>

几个月后,“楚天”火箭进入太空

24日湖北卫星楼宇自控质量保障,第四届“中国航天日”活动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举行。 活动期间,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宣布,几个月后,一枚名为“快舟楚天”的火箭将搭载卫星进入太空。

同时,行云公司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华夏幸福签署了合作协议。 作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入驻企业,星云公司将积极推进卫星测控中心建设; 九州运建(北京)、成都星链、北京星途勘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约华夏幸福,落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武汉航天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日,火箭公司与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快舟火箭发射服务合同,预计快舟一号A运载火箭将用于发射伟力航天S3、S4试验卫星2020年上半年-1系统。(记者王文涵 何亮)

链接>>>

前 5 名商业太空计划

1.航天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

2018年12月,由航天工程公司研制的“虹云·武汉”卫星发射升空。 未来,“鸿运计划”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研发生产。 据悉,“鸿运计划”是航天科工5个商业航天项目之一,致力于打造全球星载宽带移动互联网网络。 届时,无论是在沙漠中还是在海洋中,人们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卫星上网。

2.行云卫星运控中心

星云公司打造的物联网星座——“星云计划”计划年内发射星云二号01、02号卫星,实现行业试点和应用测试; 2020年完成12颗卫星研制,小规模组网,扩大应用; 最终完成80颗卫星研制组网,建成我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物联网星座。 未来,这80颗卫星的测控中心将落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3、武汉磁电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

武汉磁电公司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中唯一专业从事电磁防护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企业。 磁电自主研发的电磁屏蔽、电磁兼容、抗电磁干扰产品及解决方案闪亮登场,成为展会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公司投资建设的电磁防护材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

4.和泰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

和泰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SMC片状模塑料、芳纶蜂窝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均为新型尖端材料,广泛应用于游艇、划艇、飞机内板、卫星地面天线罩、导弹运输车运载火箭、地面掩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5、中用智图多维空间信息采集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

中用智图多维空间信息采集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将开发生产遥感与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测量光学仪器制造生产线、空间数据软硬件集成、云计算集群等产品。 (记者 王文涵 何亮)

本版文本协调人马振华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自动化表面贴装技术车间.资料图片

在位于江苏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蒙电气海安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生产面向国内和东南亚市场的电气产品。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2021年10月21日,四川乐高乐园度假公园规划发布会现场。资料图片

2022年2月16日,华晨宝马沉阳铁西工厂,生产中的车辆驶过办公区。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江森自控亚太总部大楼位于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资料图片

2021年我国吸收外资1.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中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在华外资企业代表表示,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消费升级不断升级,为各国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坚定了他们深耕中国市场、扩大投资兴业的信心。

“中国有很多推动创新的独特优势”

本报记者 尚开元

准时交货率提高了30%,上市时间缩短了25%,仓储空间节省了52%。 借助自动化供应链管理、5G柔性生产线、智能柔性存储解决方案等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去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 取名“灯塔工厂”。 “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基地,为更多制造工厂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土壤。”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尹正告诉记者。

“灯塔工厂”代表了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 目前,世界经济论坛已评选出90家工厂,其中31家位于中国。 “中国企业正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尹正认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灯塔工厂’的聚集,凸显了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数字化将助力中国制造业走向未来。”

江森公司楼宇自控系统_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_北京汇森自控有限公司

无锡工厂也是施耐德电气的“零碳工厂”和国家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绿色工厂”。 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共建设了52家“零碳工厂”,其中14家位于中国。 “数字化和低碳化正在加速融合,相互促进。” 例如,尹正表示,无锡工厂利用相关数字化技术优化了整体管理,仅暖通空调一项就节省了32%的能耗。 施耐德电气在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其他行业的低碳发展。

近年来,施耐德电气不断加大在中国的生产和研发投入。 2021年,公司数字化产业示范园落户北京亦庄,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建设四大研发中心。 各中心根据所在区域特点,重点围绕软件、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绿色节能设备等研发方向。 目前,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本土研发能力正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在中国,为世界”。

“比如2021年推出的TeSys Giga系列电机控制和保护产品,中国研发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短短三年时间,通过产品选型、尺寸、安装和维护过程的创新和优化,使机器上市时间缩短50%,停机概率降低50%以上,深受用户好评。” 殷正说道。

“中国在推动创新方面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加大对基础研发和前沿创新的投入和支持。” 在尹正看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断释放市场机遇,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发了创新动力,众多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企业为联合创新创造了条件。 《外商投资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尹正介绍,过去三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研发人员增加了近30%,其中51%致力于数字化研发。

同时,施耐德电气也在不断加强在中国的本土供应链江森公司楼宇自控系统,目前已实现90%的本土采购率。 “在中国市场,我们可以快速找到优质、高性价比的供应商。本着与供应商长期共同发展的宗旨,我们在中国建立了弹性供应链,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要求。” 尹正表示,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本土创新和供应链布局,更好更快地满足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 “中国坚持扩大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创新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使我们对中国长远发展充满信心。”

“共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报记者田红

“别看是简单的工业风,就是典型的绿色环保建筑。” 在位于上海市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江森自控亚太总部大楼内,江森自控相关负责人朱永焕正为自己的“门面”而自豪。

大楼采用太阳能电池板、雨水回收系统、屋顶绿化、智能照明及窗帘控制系统、地板送风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建筑技术和解决方案,可节电40%以上。 朱永焕说:“这座大楼不仅是真正展示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实验室,更是我们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的象征。”

从1985年首次向中国市场提供自动温控技术,到1995年在广州和上海开设工厂,江森自控目前在中国市场拥有9家制造工厂、3家研发中心和约8000名员工。 其中,无锡研发生产园区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建筑技术研发中心之一。

朱永焕表示,中国市场是江森自控最重要的业务增长市场,约占亚太地区业务总量的40%。 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70%用于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据他介绍,全球约40%的碳排放来自建筑施工和运营。 尤其是大城市,由于服务经济往往发生在建筑中,与建筑相关的碳排放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的城市对安全、舒适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 江森自控的一个重要业务领域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三号”是上海第一座钢结构建筑。 2004年重新装修后,成为集艺术展览、餐饮、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新地标。 2019年,江森自控对大楼的空调和热水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并提供为期10年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据测算,大楼改造后,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183.6万元,综合节约率为25.2%。

在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能源站项目中,江森自控通过四套地源热泵系统,为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高效的集中供热和供冷。总热容量为39兆瓦。 单个采暖季(4个月)替代燃气12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万吨,相当于种植10万棵树。

“中国提出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令人振奋。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相关应用,共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朱永焕表示,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以及《“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外商投资更自由,投资活动更便捷,服务体系更完善,权益保护更有效。 ,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助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

“对扩大中国市场开放充满信心”

江森公司楼宇自控系统_北京汇森自控有限公司_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

本报记者 王辉

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市场规模和潜力以及坚定的开放举措将继续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花旗集团中国市场首席经济学家于向荣告诉记者:“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放。” 。 自信点。”

花旗的报告基于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分别进行的调查。 调查显示,85%的在华美国企业表示不会考虑将制造或采购业务迁出中国,比2019年高出2个百分点。59%的欧盟企业表示2021年会考虑扩大他们现有的中国业务,创2014年以来新高。多数日本企业表示,中国仍是海外投资的首选。

“我们通过大数据搜索和研究,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外界对所谓‘中国供应链转移’的关注度明显下降。最新的跨国公司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事实上。 ,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中国是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之一。” 于向荣介绍,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国内工厂迅速复工复产,工业生产体系完备,成为世界的“重要生产保障”。

花旗服务于350多家大型企业、2300多家新兴和中型企业,以及70%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华。 “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进一步开放的市场”、“勤劳高效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完整的产业结构有效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产品生产的附加值”……在于向荣看来,未来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使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我们跟踪的一些外资企业的调查问卷,跨国企业对中国的开放措施和营商环境给予积极评价。”

继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落实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便利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 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推进制度性开放,各项政策落地步伐加快。 2021年7月,花旗银行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为公私募基金提供证券投资基金托管服务的全球大型托管银行。 此外,中国的双碳目标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2021年,花旗将为亚太地区客户筹集超过450亿美元的可持续融资,支持绿色发展,同比增长500%,创历史新高,其中约三分之一将用于为中国客户筹集资金。 近期,公司还推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实体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更多绿色金融服务。

“消费升级过程中潜力巨大”

本报记者 宋浩鑫

从成都出发,沿着天府大道向南,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眉山市乐高乐园建设工地。 工人们很忙。 在项目总部会议室,每周的视频会议也在进行中。 四川乐高乐园运营团队负责人之一默林娱乐全球主题乐园管理服务总经理石福瑞听取了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史福瑞见证了德国、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乐高乐园的建成和运营,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 石福瑞说,四川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休闲娱乐业发达。 “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去年10月,默林娱乐集团首次公布了四川乐高乐园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并启动了核心区创意线上征集,园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目前,园区主体正在加紧地下工程建设,物流设施已基本就绪,有望尽快投入使用。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让石福瑞和他的团队对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充满信心。 石福瑞告诉记者,园区项目用地和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当地都得到了有力保障。 “比如,项目落地需要16个行政审批,通常至少需要4个月,但在这里50天全部完成。

除了四川,乐高乐园项目也先后登陆深圳和上海,进入开发阶段。 根据项目规划,三大乐高乐园品牌统一,运营管理和消费体验统一安排,各有侧重。 “得益于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效率,三地的项目能够同时顺利推进,很多国际同行都非常羡慕我们。” 施福瑞说道。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最具活力的主题公园市场。” 施福瑞说道。 中国大型主题公园市场客流增长显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累计开发主题公园旅游景区近3000个,其中大型主题公园300多个,大型、超大型主题公园93个。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建立了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政策引导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石富瑞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和消费能力增长趋势明显,相信未来文化旅游市场行业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版面设计:张芳满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4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