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卫星正在逐步打造航天产业生态,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启动,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等科技成果产能攀升。 100余个创新团队、近4000名人才攻坚克难……2月25日,记者从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召开的2022年动员大会上获悉,省委省政府打造的创新平台正在扎根齐鲁大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创新链条,让科技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硬核技术迎来收获期
“齐鲁二号和三号卫星计划于今年7月发射,这两颗光学卫星已经完成了相机等有效载荷的研制和测试。” 山东省卫星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何杰表示,届时将与去年4月发射的齐鲁一号、四号卫星组网运行。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齐鲁卫星执行了近千次对地观测任务,圆满完成了应急保障任务,实现了多场景商业应用。
据悉,山东工研院先后部署了农业星座(40颗)、碳素星座(11颗)和黄河星座(4颗)。 同时,自主建设的卫星AIT(组装、集成、测试)实验室也即将投入使用。 济南具备整星总装和功能试验能力,航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卫星应用领域,中科星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山东,航天信息产业生态正在逐步构建。
山东中科斯尔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成立两年山东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只有几十名员工,就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尚彦龙总经理表示:“关键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事实上,我们的核心技术研发始于1997年,经过20多年的持续研究,在山东工研院的孵化和支持下,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硬核产品。” 其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综合精度高达0.01%FS(满量程),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它甚至可以捕捉到昆虫触角带来的压力变化。 目前已实现稳定量产。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升级,生产能力节节攀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气象、精密仪器等领域。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看台采用新型防水材料。
“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观众看台的清水混凝土使用了我们的防水防护产品,纳米硅离子渗透改性剂的防水抗渗性能提高一倍以上。” 李坚好 固始(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 该公司技术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姚国友博士和安学辉教授,获得超过60项专利。 这种新型防水材料可使综合成本降低20%,工期缩短50%,并提供50年免费维护服务。 已广泛应用于体育、工业园区、水利工程等,并与山东高速合作,用于淄博市道路防腐保护。
像这样结出产业“硕果”的科技创新主体不在少数,纷纷迎来收获期。 截至去年底,山东工研院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22项,新建创新型研发机构7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企业和3家上市企业)。 ,拥有高水平创新团队102个,创新创业人才近4000人。 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的创新“苗圃”已经枝繁叶茂,紧握自主创新这把“金钥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
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表示,今年将牵头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工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为此,需要集聚全球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队伍,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机械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 此前,新松机器人全球软件总部已成功落地济南,仅研发人员就计划达到300人。在工业软件领域,突破运动控制、智能感知、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机器视觉,推出新松“智能化工互联网平台”。 同时,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创业团队,搭建敏捷制造供应链协同网络平台,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此外,海尔、美的等家电龙头企业共建“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成功获工信部批复,成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创新中心的家电。 目前围绕智能家电技术和安全技术已启动12项研究课题。 据悉,硅基微纳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MEMS)、光电加工集成与测试平台、材料数字工程平台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正在陆续建设中。
山东产学研在吸引全球一流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平台资源和产业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与省内8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开设航天信息、人工智能等15个学科,选派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万华等120余名院士为导师。 去年招收研究生148人,逐步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同时,针对企业管理中“技术厉害”往往是“新奇事物”的现状弊端,山东工研院为科研创业人才“量身定做”管理教育项目,重点围绕技术创新、运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打造年轻的科技商业领袖,为科技插上管理的翅膀,助力创新型企业实现商业成功。
“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路径。” 孙殿义表示,作为创新的探路者,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尝试,敢于犯错,敢于证伪,扎根齐鲁大地,实验室设在田间,实验室设在工厂车间,努力建设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示范示范。
10月14日16时30分,航班准时降落在北京T2航站楼。 松了口气的杨先生坐上了提前预约的专车。 当我们进入Alley餐厅时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比飞行时间还长。
“我看到专车没有装启停系统,耗油量很大。” 一路“堵车”的杨先生发现,自己的专车一直没熄火。 的确,国产车加装启停系统可谓“凤毛麟角”!
该车配备了启停电池。 当汽车堵在路上或等红绿灯时,只要驾驶员踩下刹车,启停系统就会自动关闭发动机,并在驾驶员松开刹车时重新启动。 频繁起停不会影响汽车电瓶的寿命,但是可以节省油耗,这在德美等国家已经成为标准配置,但是国内新车安装起停电瓶的比例仅为5%。
不过,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森自控”)已决定将启停电池作为未来进一步开拓中国汽车电池市场的“新军”。
10月15日,江森自控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杨世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在东北沉阳新建汽车电池生产基地,总投资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多亿元),届时江森自控在华汽车电池年产能将增至2000万只。
中国汽车电池年需求量将达1亿只
驰骋大街小巷的奔驰、宝马、大众,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国外品牌的汽车,很多都配备了一种叫做瓦尔塔(Varta)的汽车电瓶。
现在,Varta已经被江森自控“收下”,但实际上,基于Varta的车用电池只是江森自控在美国上市的一个业务分支。
据杨世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2014财年,江森自控营收约428亿美元,其中汽车座椅占据“半壁江山”,金额超过22亿美元,其次是制造空调,收入约为 130 亿美元,最后是汽车电池业务,接近 70 亿美元。
然而,江森自控的汽车电池在世界上却举足轻重。 它经常自豪地向外界介绍:“江森自控每年向汽车制造商和售后市场提供约1.4亿个汽车电池。全球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拥有江森自控的汽车电池。”
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的“黄金时代”,年销量从209万辆飙升至2300万辆。 面对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江森自控也“垂涎三尺”,将瓦尔塔作为其开拓中国汽车电池市场的“先遣队”,于2005年进入中国。
目前,江森自控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电池已涵盖铅酸电池、启停电池等全系列。 分别在浙江长兴和重庆拥有两个汽车电池生产基地,2014年总产能1400万只,需求量只有5000万只。 但这并不能满足成为行业领导者的雄心。
基于此,江森自控宣布在沉阳建立新的车用电池生产基地,将于2016年初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投产运营,届时可实现年产600万只汽车电池产能,总投资约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亿元。
杨世峰告诉记者,一旦沉阳汽车电池生产基地投产,江森自控在中国的汽车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000万台,2020年中国汽车电池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亿台,这是 2014 年 5000 万台的需求量的两倍。
未来40%的新车将是启停车
当德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将启停电池作为汽车的标配时,包括司机在内的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启停电池,更谈不上普及。 然而,在日益严苛的环保和排放压力下,降低汽车油耗迫在眉睫,江森自控早就看好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2015年4月,江森自控成功启动启停汽车电池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以不断拓展中国市场的汽车电池业务,同时帮助汽车制造商满足日益严格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标准规定。
“启停汽车技术已经成为帮助汽车制造商满足环保法规要求的最佳技术之一,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可节省5%的油耗。” 杨世峰表示,当汽车怠速运转时,启停系统会自动关闭发动机,包括汽车娱乐和照明系统在内的电气系统均采用高性能铅酸电池,而非发动机提供的电能,从而节省油耗。
数据显示江森楼宇自控沈阳,预计到2020年,全球每年将有4900万辆启停汽车投放市场。 同期,中国启停汽车产量将占中国新车总产量的40%。
据杨世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除了进口和合资品牌,中国本土汽车品牌也开始使用江森自控的启停电池。 “目前,中国约有5%的新车配备启停电池,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甚至有望成为标配。这也是江森自控将未来专注于启停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