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什么是物联网? 通过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服务,一度被称为“传感器网络”。 实现智能设备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功能的网络,以及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融合的网络。
物联网发展概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到了物联网,但这个新概念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移动计算与网络会议提出建筑群楼宇自控系统图,传感器网络是人类下世纪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2005年互联网报告:物联网》。 据预测,物联网的建立将带来10亿个信息设备、30亿个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个微处理器、超过1万亿个传感器。 它将是下一个万亿信息产业引擎,也是继计算机物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业务与人与人通信业务的比例将达到30:1。 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通信网络。
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后,1月28日召开美国商界领袖圆桌会议,IBM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IBM的战略构想绝对有可能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具体来说,其策略是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道路、建筑、供水系统、水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普遍连接起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 这位IBM前高管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计算模型每15年发生一次变化,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四种计算模型。
第一种计算模式是主机终端模式,第二种是微机网络模式,第三种是互联网,第四种是物联网。
物联网真正引起中国公众的关注是在去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时表示:发展传感器网络,要早规划未来,早突破核心技术。
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将物联网列为国家信息产业五项战略之一。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发展应用。 物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发展进入国家层面视野。 据悉,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3.86万亿元用于物联网研发。
工信部:发展物联网成为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牵头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三大电信运营商、广电总局等都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国家广电总局的电视网络已经到达千家万户,所以到2012年,要用广电网络、家庭智能化搞物联网。 据预测,中国物联网产业链:2009年产值可能已突破1000亿元。 2010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的技术特点
目前智能建筑技术现状,智能建筑包括20-30个子系统; 子系统分为常规应用和专业应用两类; 大多数常规和几乎所有专业应用子系统都是网络化和IP网络化架构; 楼宇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在ITP/IP网络平台上构成了一个综合融合子系统。 一张卡包含很多内容,比如门禁、消费等很多内容,现在已经集成到一个综合的融合子系统中。 智能建筑技术渗透各行业,从传统的“薄弱环节”发展到“综合集成系统”; 智能建筑技术渗透数字城市,是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 智能建筑技术是建设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 标准和规范日趋完善。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设备通过传感器网络技术渗透到大多数子系统; 可以说,很多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的形式或者已经是物联网的形式了。 物联网是什么形式,有三个方面,一部分是传感器网络,一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栈,另一部分是设备网站。 现在很多子系统都可以说是物联网的形式。 如智能家居、楼宇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电子配线架、远程抄表、专业应用等系统。
智能楼宇设备传感器组网方式:单向/双向; 单路/多路; TCP/IP网络、非TCP/IP网络; 设备之间没有直接交互/直接交互。 简单示例:远程抄表/一卡通/视频监控等。复杂示例:智能家居/楼宇设备监控等。
如图所示,物联网形式的智能建筑,家庭网络连接家电、安防、窗帘、远程电表。 家庭网络可以是无线的,可以是电力载波的,也可以是以太网的等等。 大多数家庭网络可能不支持 TCP/IP 网络。 整个家庭必须有一个智能家居控制器来控制这些设备的联网。 每个家庭有了智能家居控制器后,就可以通过小区的以太网与住户连接,住户也可以反馈家里的一些情况。 要么是移动通信网络,要么是以太网。
什么是物联网? 我们知道,物联网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互联网协议。 互联网协议必须通过住户和酒店移动终端中的浏览器和服务器进行访问。 如果B/S访问方式必须有服务器,则服务器放置在智能家居控制器中。 也就是说,住户的移动终端或者物业的终端可以通过服务器访问家居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对其进行控制。
物联网形式的施工设备监控系统
楼宇设备监控系统目前采用三层结构:管理层、控制层、现场总线。 通过传感器进行设备联网的特点是物与物、物与人、多IO、实时、面向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有//等非TCP/IP协议栈网络。 形成设备连接互联网架构的逻辑,建设设备网站,实现管理和监控功能。
架构简介
公司于2009年8月推出的开源软件编程开放平台。包括编程语言、工具包、虚拟机、编译器、图形化开发调试工具等,是控制网络成为物联网形式的软件系统架构; 目的是将现场总线上的物理设备组成设备; 通过B/S访问方式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 它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我们中国也有厂家,跟他们合作之后,会推广自己的产品,推广物联网架构,用这样的东西肯定会往物联网架构去。 如果你想了解智能建筑,你就必须了解架构。
云计算和智能建筑
互联网之后,物联网就是传感器网络,加上互联网就等于物联网。 所以云计算也适合物联网。 云计算,外面谈得很多。
云计算主要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用于建筑物的能耗测量和节能管理系统。 无需对每栋建筑实施能耗计量和节能管理制度。 只需要利用云计算平台将这些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能耗总量计量和节能管理系统。 因为云计算实际上是互联网上的公共服务,它既针对互联网架构,又针对物联网架构。
智能建筑综合集成、维护和管理系统。 如果我们的智能楼宇维护和管理都走物联网的道路,我们的智能楼宇就不需要在每栋楼里设立一套智能楼宇维护和管理团队,而是采用云架构,非常方便统一管理。
智能建筑展望
如果智能建筑采用物联网架构,整体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而且,随着物联网架构的运用,智能建筑与数字城市的进一步融合,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第620章 620
智能建筑整体结构的变化,这是一个楼宇控制系统,中间是楼宇设备网站,左边是浏览器,故障分析、能耗管理、设备监控、物业管理,这些设备通过楼宇设备网站进行监控和管理,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梯、照明、供配电、能耗计量。
如果要搞一体化管理,智能楼宇应该开发一个门户网站,对楼宇控制、安防、一卡通、智能照明等进行统一管理。
要进一步与数字城市融合,中间是互联网的应用协议,最底层是城市中的智能设备,包括家居、楼宇控制、工业控制、医疗保健、交通等,这些都嵌入了传感器设备。
据预测,2009年我国物联网产业链产值可能已突破100亿元,2010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近几个月来,一些用于智能家居的物联网系统已被引入市场。 智能建筑联网标准先行,涉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等; 但我们的产品/体系结构/管理模式遇到了自主创新的巨大机遇。
传感器是微芯片并嵌入设备中。 传感器做成微芯片后,可以嵌入到各种设备中,逐渐提出了物联网,它非常小,而且非常便宜。 产品数字化是基础。 因为物联网实际上就是数字化,嵌入到传感设备之后,就是产品数字化技术。 系统结构网络化、互联网架构。 资源网站,B/S访问模式。 服务社会化,发展公共服务第三产业。
1、工业物联网与PLC控制系统融合的前景
(以灵奇科技云监控平台为例)
工业物联网将各种具有传感和监控能力的传感器和控制单元、互联网通信、智能分析等技术集成到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制造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最终实现智能化。
PLC控制系统是为了代替继电器,执行逻辑、定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单元。 由于其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性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在工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将PLC控制系统融入物联网系统是工业物联网的一大分支。 PLC是传统的工业控制单元。 系统通讯仅涉及车间或工厂,数据在局域网内交换。 要实现PLC物联网,首先要实现可以通过互联网与PLC进行远程交互的数据。 目前的主流技术是通过PLC远程监控模块将PLC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具有互联网通信功能的PLC仍然很少。
PLC远程监控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PLC工业通信协议与互联网通用协议的转换,建立远程中央控制系统与PLC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通道。 中央控制系统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数据分析、存储并反馈控制前端PLC系统。
2、PLC远程监控模块核心功能如下
1)。 解决各种品牌PLC协议转换的现场网络通讯问题。
2)。 解决网络节点问题,使远程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快速、简单地与前端PLC连接,并保持通信稳定。
(以灵奇科技PLC远程监控系统为例)
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PLC远程模块厂家需要对工控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们需要掌握各类PLC(西门子、三菱、欧姆龙、AB、施耐德、倍福、台达、新捷等)的协议,以实现不同现场的通用性。 此外,厂商还需要有深厚的协议转换和网络通信的技术基础。 也就是说,工业控制和IT行业都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PLC远程模块的主流技术是通过云服务器进行传输楼宇自控前端设备包括哪些,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域名识别技术。 无需固定IP。 PLC的注册地址通过网络映射到服务器。 中控系统通常采用OPC协议或HTTPS协议访问云服务器。 这样双方就可以快速形成网络连接,模块可以自动实现PLC与网络协议的转换。 前端组态工程师只需了解PLC协议,后端中控系统工程师只需了解通用OPC协议或HTTPS协议,双方工程师均可独立工作。 一个项目可以单独实施。
这样,PLC远程模块还具有很多附加功能。 由于该模块采用变量映射寄存器来提取数据,因此可以调用变量来监控移动应用程序和网页,实现移动终端监控功能。 它还可以进行短信/微信报警和电话拨号报警。 这样,PLC控制系统和物联网控制系统在工厂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设备的控制从一线生产车间转移到运行监控大屏上,使无人化、智能化工厂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