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在电梯行业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现在大多数维保公司不知道如何培养优秀的电梯维保人员,只知道如何培养优秀的电梯维保人员”。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也很符合电梯行业的现状:低价竞争,人均保有量大,注重保本和利润楼宇自控软件维保合同范本,不顾及维保质量,以修代修。
这样的行业现状,直接导致了一线维修工的消极态度。 维修质量难以保证,罚款太高,得不到奖励。
大家都深知日常维护保养对电梯安全的重要性。 维护不仅仅是卫生,更重要的是发现隐患并提前处理。 相信大部分故障的维修都可以反推到维修质量上。 行业现状虽如此,但绝非长久之计! 近年来,国务院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电梯安全问题,探索新的监管模式,积极推动和开展试点。
近日,南通市崇川区市场监管局对区内4家电梯维保单位进行行政约谈,主要针对电梯维保单位存在的几个问题:二维码签到率低; 辖区内单部电梯每月被困人员两次以上; 应急救援到达现场时间超过30分钟; 签订或解除电梯维保合同未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市场监管部门的。 崇川区市场监管局将按照《南通市电梯维保单位违规评分办法》对各单位进行评分。 所有接受行政约谈的维修单位均表示将在1个月内积极整改,力争达到监管要求。 下一步,崇川区市场监管局将加大对电梯维保二维码签到的监管力度,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电梯监管的准确性,提高全区电梯安全运行水平。
电梯本身设有很多安全预防措施。 另外,电梯的安全性在技术和性能上都有相对的保证。 随着电梯保有量的增加,维保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另外,对用户单位和维护单位的管理也缺乏。 因此,维护人员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例如:不按规定扫码、维护人员走过场等。 对于运行频率不高的电梯来说,按期维护的电梯往往会形成过度维护的状态。 过度的维护不仅会导致工作成本过高,而且还会对电梯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维护不足或维护过度都是不合适的。 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电梯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按需维护”,是维保工作科学发展的方向。 这样,不仅规范了维保市场,而且在提升电梯质量和安全方面也将取得显著成效。
定期维护在维护电梯的数量和维护内容的质量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物联网+维保”利用物联网技术,准确了解电梯的运行参数和风险状态,然后根据其风险状态进行维保。 “物联网+维修”的按需维修模式已在多地试点。 通过电梯远程监控技术,试点实现物联网在线巡检维护与现场维护相结合的按需维护模式,使电梯维保行业越来越人性化、科技化。
西安天天向上科技作为智能电梯运营服务商,依托“物联网+维保+保险”模式,打造全新电梯安全监管体系。 实现电梯远程监控、故障自动报警、被困人员自主救援、远程控制、诊断维护、系统联动、数据挖掘、报表决策支持、节能分析等,努力解决社会、群众、领导、单位关心的电梯安全问题。
新型研发机构是继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之后科技创新的第四载体湖北数据楼宇自控创新服务,是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 6月13日,2023年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培训班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 卢宪智、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燕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新型研发机构是关系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件大事。 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卢宪智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建设科技强国。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主动适应科研范式变革、各地自下而上涌现的一类新兴研发组织,近年来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
湖北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力点。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燕飞表示,通过规划、出台政策、立项、集聚人才,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我省已注册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有5类、452家,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新增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光电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占比75%以上。
新的研发机构将教育、技术和人才深度融合,实现“研发、转化、孵化”一体化发展。 湖北形成了以“五个一”为特征的创新联盟“湖北模式”,即面向一个主攻方向,由一名首席科学家挂帅,打造高水平研发团队,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
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持续为企业吸引人才,每年提供交流培训机会。 武汉先进技术研究院地方合作与产业孵化部主任王少培表示,经过政府前期的政策支持,公司去年实现了“自愈”。 目前已承接技术服务合同超过2亿份。 团队也扩大到200多人,吸引了武汉英才、车谷英才等高层次人才加盟。
此次培训将为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发展带来新理念、引入新模式、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研究院副院长孙权表示,各地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方向和情况不同。 作为专注于光电领域的研发机构,学习光谷经验也是本次交流的重点之一。 各地区相互学习、加强协作与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能力,为新型研究机构的发展服务。
来自全国36个地区负责新型研发机构管理的科技部门人员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为期四天的培训班采用讲座、研讨会、学生交流相结合的互动式学习方式,邀请国家相关部门人员、研究人员、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现场授课和交流。 负责人李伟深入解读科技创新政策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立彦深入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胜光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领科技创新组织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 江苏省工研院院长刘庆、广东华中工学院院长张国军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经验交流。 同时,培训处处长彭春燕、政策协调处处长于雷对《科学技术进步法》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工作考虑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通讯员:孙刚、陈传金,实习生:陈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