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晚会曝出智联招聘、51job、猎聘等招聘平台泄露用户简历数据的问题,引发业内热议。 如何堵住招聘平台倒卖简历和隐私信息的漏洞,成为求职者关心的问题。
3.15晚会曝出招聘平台泄露用户隐私后,三大平台也紧急公关。 猎聘表示,将成立专案组,严厉查处非法销售简历行为。 智联招聘表示,将24小时上线虚拟中号功能。 51job对此做出回应,成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升级了求职者了解、选择、授权等一系列流程。
据易观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58同城占据在线招聘市场份额37.70%,58job占占比21.70%,智联招聘占比19.2%,其他平台占比21.40%。 几大头部平台占据了国内招聘简历市场的主流。
01.利益悖论:招聘平台需要依靠简历信息盈利
由于出售简历信息是招聘网站的核心盈利模式,但悖论在于它需要依赖这些数据来达到盈利的目的。 如果用户信息不能被企业查看,平台的商业模式就无法建立。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隐私保护和问责制度,确保一旦发生隐私泄露,平台可以追踪相关人员,用户有完整的机制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为了让用户知道谁检查了他们的信息,平台需要能够追究泄露用户信息的企业用户的责任。
如前所述,招聘网站的业务是出售个人简历信息。 只要招聘网站正常使用,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向第三方提供求职者个人信息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招聘网站来说,用户协议中一般都有允许用户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的条款。 如果用户不同意本协议,则基本上无法使用招聘网站正常发布简历。
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该第三方是否为正式用人单位或不具备资质的空壳单位或个人,第三方“雇主”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倒卖个人信息,招聘网站是否具备足够能力并制定了相应措施进行管控。
从报道来看,企业账号不付费就无法看到用户简历的完整信息。 记者向平台支付费用后,无需求职者同意即可完整下载简历信息。 原来隐藏的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关键信息全部显示出来。
智联招聘、51job、猎聘都存在类似问题。 他们只需付费下载一份完整的简历,其中包含申请人的姓名、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等关键信息。
也就是说,企业付费从招聘网站下载简历是平台本身的盈利模式,而平台并不关心这些材料最终流向何处、进入谁、用户隐私是否被大量倒卖。
正是由于平台缺乏管理和监控,求职者的简历流入网络黑市,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事实上,对于招聘网站来说,虽然向企业用户有偿出卖用户隐私是一种商业模式,但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就是未经用户同意的单方面行为,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 用户隐私流向何处? 平台本身是否涉及出卖用户隐私尚不得而知。
此外,简历泄露还涉及平台对企业资质把控不严。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不法分子在招聘网站上注册空壳公司,以获取求职者的简历。
还有一些注册假冒公司团伙发布招聘信息以进行“钓鱼”。 这些公司利用那些诱人的“赚钱”工作来吸引求职者提交简历,从而获得大量的简历信息。
把关不严的背后,实际上涉及到利益冲突的问题。
对于平台来说,用户简历下载越多,获得的收入就越多。 如果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在平台上淘汰不合规的企业,从收入角度来说,就是自断财源,这就是为什么壳是空的。 公司可以在招聘平台上蓬勃发展。
业界知道的是,大规模的个人简历数据泄露背后,存在着非常强大、高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利润驱动下,分工成熟的数据黑产市场可以被层层覆盖。 他们拥有完整的社会工作图书馆、数据盗窃团伙和技术黑客。 他们可以使用程序爬虫来抓取数据,也可以使用“提取器”和“采集系统”这种插件软件,从招聘平台和24小时接收简历的邮箱中批量下载。
某公司曾大规模招聘爬虫工程师。 可以看出,工作要求包括设计爬虫策略和反屏蔽规则,解决账号屏蔽、IP屏蔽、验证码等问题。 抓取简历信息、解决职称等问题显然是爬虫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
他们在招聘平台上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的用户简历数据,也可以在市场上以极低的价格反复出售,层层赚取利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在招聘平台提交简历后,屡屡受到陌生人电话、短信的骚扰,甚至被骗求职、预付押金等各类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网络招聘平台运营者通过提供招聘便利来盈利。 如果平台遇到非法收集和出售招聘简历的问题,自然难辞其咎,因为未经用户同意的私下交易是未经授权使用用户信息并可能侵犯隐私的行为。
02.平台应该如何突破?
3.15曝光后,不少平台表示将进行整改。
据智联招聘了解兴平楼宇自控招聘网站有哪些,今年1月起,智联开始对部分个人用户的电话号码实行虚拟中间号码,即企业主动联系求职者时会通过中间号码进行沟通,无法获知真实号码。的求职者。 该功能将于24小时内全面上线。
5月17日上午10时,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186场新闻发布会。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建豪、临港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朱仁义受邀出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感染控制处处长介绍了上海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 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张勤主持新闻发布会。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一些商业建筑和公共场所也将重新开放。 这些场所该如何正确消毒呢?
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消毒感控科主任朱仁义介绍,由于商业建筑和公共场所人员相对聚集,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尽可能减少新冠传播。 的风险.
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手部卫生。 商业建筑和公共场所开放前应对洗手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水龙头等设施良好。 打开后还应定期检查,确保洗手液和纸巾充足。 服务台、缴费柜台、电梯旁、餐厅、会议室入口等处还应设置洗手液,提醒顾客和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手部卫生。
物品消毒是为了降低新型冠状病毒传入的风险,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快递包裹的消毒,二是来料的消毒。 关于快递包裹的消毒,按照本市相关文件要求,统一设置货架并安排专人对收到的快递包裹外包装进行全覆盖,在规定的消毒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后发放)。 对于来料的消毒,可以根据来源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物料,可对其外包装进行灭菌; 对于风险评估高且可以灭菌的物料,不仅要对其外包装进行灭菌,而且对物料本身也需要进行灭菌; 消毒后的材料静置一段时间即可消除传播风险。 经常接触物料的人员也应做好个人防护。
环境方面,主要通过日常清洁消毒降低新冠环境传播风险。 商业建筑、公共场所重新开放前,应对卫生间、淋浴间等重点部位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楼宇自控定期检查,保持通风设施良好。 若采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应按规范要求在回风口安装有效的消毒装置,并对相关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商业建筑、公共场所开放后,日常应加强开窗通风; 根据人们接触的频率,安排专人对门把手、扶手、电梯按钮、浴室水龙头、马桶等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进行消毒。 次; 公共餐饮具严格实行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 并注意垃圾的及时收集和垃圾桶的消毒。
如果员工新冠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异常,还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在这里我也想提醒大家,日常不要过度消毒,不要设置行人消毒通道对人体进行消毒,不要在房间有人时使用机器人自动喷洒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不要使用无人机对室外环境进行消毒,更不用说将消毒片放入下水道中,这些消毒不仅不能消毒,还会破坏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