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视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9月18日消息(记者 王艳珍)9月18日至20日,以“加快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打造战略高地”为主题的2021文昌国际航天展空间技术创新”论坛在海口举行。 参加18日举行的中国航天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的嘉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在接受采访时说那文昌国际航天城的未来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下一步打算在海南文昌设立分公司。
张亮表示,在他看来,文昌国际航天城未来在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卫星制造与应用、大数据等方面会有一大批项目。
嘉宾张亮 供图 陈元能
“文昌国际航天城有很大的优势,吸引我们。” 张亮说,一是文昌国际航天城在国家航天版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文昌国际航天城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好的政策条件支持三大产业落地海南卫星楼宇自控来电咨询,具有政策优势。 特别是,文昌有发射场。 它是航天制造和发射产业的重要环节,可以吸引其他产业。 只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火箭制造和卫星制造企业也非常希望在文昌落户,未来形成完整的制造发射产业链。
据张亮介绍,航天工程咨询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专门从事工程咨询和产业规划研究的专业机构。 专业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论证和产业投资研究。 参与了文昌国际航天城的一系列规划工作,他认为,随着航天城建设的推进,未来将有大量航天企业落户航天城,将会有一个大量的业务需求。 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公司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景,我们计划在海南文昌设立分公司,通过承担航天城顶层规划论证和前期建设,继续支持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展示。” 张亮说道。 (王彦真、陈元能)
通过多媒体展示,珍贵文物“大开眼界”; 借助互联网传播,文物展览“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国内多地博物馆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迭代更新展览形式和文物保护,还推动运营管理和展览体验的优化升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在线参与和参观。 “离线”签到”。
据悉,已有多家博物馆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入文物展览:
例如,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就依托华为和图平台,引入AR技术,让观众看到了过去的故事。 参观者只需拿起手机对准跪俑,片刻之后,展品就会“飞”出展柜,“跳”到手机屏幕上,展示出土过程碎片被完全恢复。
此外,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巧妙运用高科技光影,精美呈现一幅千年运河画卷。 参观者可在720度全景展厅内沉浸式观看时长8分钟的“江上之恋”体验展; 在“运河之舟”特展中,游客可以登上一艘长约21米、高约15米的小船。 “沙飞舟”模拟乘船远航,“身临其境”感受昔日繁华。
本期节目廊分享参考《华为科技智慧博物馆联合解决方案》。 形成“智慧博物馆”的数字化安全建设。
一、智慧博物馆的构想
打造博物馆神经系统,通过无处不在的感知和连接,实现触手可及的智慧。
二、智慧博物馆业务全景
三、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思路
整体架构
采用“四横两纵”的整体架构,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管理和使用,形成智能化博物馆楼宇自控及安防管理,支撑“智慧博物馆”建设。
第一层为基础设施层,包括采集终端(手持终端、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传输网络(馆区信息网络、物联网等)、云(机房、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资源)和其他基础设施。
第二层为数据管理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视频云、GIS、BIM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管理、使用,为上层业务提供数据服务.
第三层为平台服务层,利用服务目录、容器编排、微服务等技术,实现新服务的快速上线和业务的弹性伸缩。
第四层为智慧应用层,以博物馆核心业务、行政管理、运维保障三大工作板块为基础,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业务应用系统。
4.5G+Wi-Fi6+博物馆
打造最佳体验的现代智慧博物馆;
宏站:实现室外连续覆盖和室内浅覆盖;
杆站:室外道路、空地、楼道等宏站无法有效覆盖的场景,用于室外到室内的覆盖。
5.5G+AR应用场景
5G网络可以支持多用户连接,可以满足图像实时定位和重建的需求。
通过5G和云网协同,将AR移动终端的算力和资源支撑在云端,支持超强AR智能导视的应用场景。
六、服务与管理
以藏品为中心的展览服务和文物保护
可在手机、电脑、电视、VR、投影等多种终端展示,数字文物和展览内容可以融入各种应用场景进行展示,增加文物的展示机会,促进传播文物价值。
七、运维管理
打造博物馆建筑管理和综合办公智能化体验
8.策展人驾驶舱
实现博物馆数据整合、精准服务、高效管理、智能设施、协同保障。
下载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见评论区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