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了解更多康沃思实时动态,新闻资讯一手掌握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时间:2023-07-16    

1 一般

1.1 准备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和应对能力,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控制、减少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财产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2 准备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 [2014]119号),《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省》(湘政办发[2018]2号)、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岳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岳政办发[2019]21号)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域内和区域外影响较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或者可能造成环境安全的事件。质量下降并危害环境。 公共卫生和财产安全,或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的,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核设施及相关核活动核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和船舶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化、分类管理、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资源共享、有力保障的原则。

1.5 事件分类

根据事件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1.5.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严重突发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造成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

(二)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5万人以上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四)因环境污染导致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五)一、二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面积严重辐射污染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 放射性物质泄漏并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

(六)境内发生重大跨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1.5.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

(二)因环境污染原因疏散、转移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四)因环境污染导致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者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死亡的;

(五)一、二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或者部分器官残疾的;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面积辐射污染后果;

1.5.3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

(二)因环境污染原因疏散、转移5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四)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受损的;

(五)因环境污染原因暂停街道(办事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的;

(六)第三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 失控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装置导致不到10人出现急性严重放射病和部分器官残疾;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

1.5.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突发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造成死亡3人以下或者中毒、重伤10人以下的;

(二)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四)因环境污染引起的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造成群体性影响的;

(五)四、五类放射源丢失或者被盗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辐射;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设施局部辐射污染; 采矿、冶金及伴生矿山排放超标,造成环境辐射污染的;

(六)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级别的。

上述涉及数量表述的分级标准中,“以上”包括数量,“以下”不包括数量。

2 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

区、街道(管理室)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辖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1 应急救援组织的构成

区管委会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环境应急指挥部),由区管委会分管副主任担任指挥,南湖新区分局局长市生态环境局、区应急管理局局长任副局长。 司令员、区政法委、工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民政局、农委、住建(交通)局、卫生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湖新区局等单位是会员单位。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区环境应急办)下设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2 应急组织的职责

2.2.1区环境应急指挥部

统一指挥协调各力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研究决定本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大问题; 调查相关突发环境事件; 完成区管委会交办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2.2.2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承担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 落实区环境应急指挥部的各项工作安排; 收集、汇总、分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信息;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预警、预测和监测体系; 完成区环境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2.2.3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负责组织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调查;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及时分析提供监测数据,跟踪环境污染动态; 提出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的应急建议并参与应急响应; 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查处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违法行为; 配合应对其他突发事件引发的次生环境突发事件。

区应急管理局:负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助事故调查处理; 组织协调因火灾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 负责提出区级救灾物资储备需求,按权限提出中央和省、市、区级救灾物资使用决定,组织编制区救灾物资储备要求。级救灾物资。 救灾物资储备规划、类别目录和标准,会同区民政局确定年度采购计划,并根据需要下达使用说明; 协助突发环境事件受灾群众的转移和安置。

区政法委:负责组织协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等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处置; 协助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重要目标和危险区域的警戒和交通管制; 侦查环境事件中涉嫌刑事案件,保护事故现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取证。

区工委宣传部:负责突发公共环境事件知识宣传、突发事件官方信息集中发布和新闻舆论引导;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基于舆情影响力的舆情引导。

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区环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负责突发环境事件能源、物资应急保障综合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电力保障协调工作; 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能源物资应急生产、采购和调配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安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金和区环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运行资金。

区民政局:负责救灾物资的储存、管理和调配,以及灾民的生活救助。

区农委:负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流域水资源应急调度预案并组织实施; 参与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水质、水量、水位等实时监测和预测信息; 协调保障社区(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供水; 参与农业污染源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应急和调查; 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应急和调查处理,组织林业资源损害评估; 负责保护栖息地受到污染威胁的珍稀濒危物种。

区住建(交通)局:负责指导临时避难所及现场指挥部建设; 协调保障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供水工作; 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交通保障,参与道路交通事故继发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调查。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突发环境事件中受伤、中毒、辐射损伤人员的救治; 组织协调卫生防疫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南湖新区分局:负责组织指导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 负责突发环境事件范围内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和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督,参与污染处置和事故调查。

2.3 应急专家库和第三方救援力量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成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由相关行业应急专家组成,参与和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为环境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2.4 现场指挥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成立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工作。

3 监测预警

3.1 监测与风险分析

生态环境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加强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及时向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报告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出现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情况时,立即向区管委会和生态环境部门报告。

3.2 预警与预防

3.2.1预警分类

对于可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根据发生的可能性、紧急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分为四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3.2.2 预警信息发布

区环境应急办接到事件发生单位报告,判断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及时向区管委会提出预警。 平台等渠道向事件发生地区的单位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楼宇自控系统失效应急处理,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相关地区和单位。

预警信息内容包括预警级别、启动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事态发展及相关措施等。

3.2.3 预警行动

(一)分析判断。 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估计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预防性治疗。 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 在风险区域设置防范提示或事件危险警示标志,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频次,告知公众规避风险、减轻危害的常识和应采取的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三)应急准备。 提前疏散转移可能面临危险的人员,并妥善安置。 命令应急救援队伍和具体责任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预备人员做好参与应急救援处置工作的准备,调动应急响应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加强对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监管。

(四)舆论引导。 及时准确发布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 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情引导。 国家、省、市对涉及本地区的突发环境事件启动紧急预警的,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预警行动。

3.2.4 预警级别的调整和解除

区管委会根据事态发展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 判断突发环境事件不太可能发生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并适时终止相关措施。

3.3 信息报告与通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初步措施,并立即向区环境应急办报告,同时通知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单位和居民。可能会受到污染的伤害。 发生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区应急管理局应当及时通报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 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接到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进行核实,初步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并报告区管委会和区政府。我市按照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 生态环境局通报并通报同级其他部门。

突发环境事件涉及或者可能涉及邻近行政区域的,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应当及时通报邻近行政区域生态环境部门。

4 应急响应

4.1 响应评分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级别。

4.2 应对措施

初步判断为一般(四级)环境突发事件的,区管委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响应。

如果初步判断规模较大(Ⅲ级),区管委会将报请市政府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指导前期处置工作,并在市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下参与具体应急处置工作。

发生重大(二级)、特大(一级)环境突发事件,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启动二级、一级应急响应。

4.3 应对措施

4.3.1 现场污染处置

涉及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关闭、停产、封锁、围挡、喷洒、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 做好有毒有害物质、消防废水、废液的收集、清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 涉案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市生态环境局南湖新区分局组织排查污染源,查清涉案单位,确定污染物种类和范围。污染源,切断污染源。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组织制定污染综合治理预案,采用监测、模拟等方法跟踪污染气体扩散路径和范围; 采用截、导、疏浚等措施,防止水污染扩大; 采用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净化除污、暂存、微生物消化、调水稀释、转场外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等方式对污染物进行处置或临时建设污染治理项目。 必要时,要求其他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4.3.2 人员转移安置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和当地天气、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等情况,设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重点保护区,确定疏散受威胁人员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有序及时疏散、转移可能受影响地区受威胁人员和居民,确保生命安全。 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住和必要的医疗条件。

4.3.3 医疗救援

迅速组织当地医疗资源和力量,诊治伤病员,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伤病员转移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 指导协助受污染人员的排污和消毒工作,提出保障公众健康的措施。 根据情况,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小组,调配急需医疗物资,支持事件现场医疗救援工作。 为受影响的人提供心理援助。

4.3.4 应急监测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应急监测。 根据突发事件污染物种类和性质以及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方法,确定监测布点和频次,部署应急响应。 监控设备和车辆,监测及时准确,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3.5 市场监管

密切关注受事件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和公众反应,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市场监管。 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防止突发环境事件造成集体中毒。

4.3.6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受灾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散布谣言制造社会恐慌、抢夺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转移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区域的安全管控。 辖区街道(管理所)及有关部门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4.4 信息发布

区环境应急办会同区工委宣传部,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及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虚假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4.5 对调整或终止的回应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完成后,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及时调整或终止响应。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则满足响应终止条件:

(一)事故现场已受控制,事故情况已消除;

(二)污染物已减少到规定的限量以内;

(三)事件造成的危害已经完全消除,不存在二次发生的可能性;

(四)事件现场不再需要继续开展各类专业应急处置行动;

(五)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公众免受进一步危害,将事件可能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控制在合理较低水平。

5 善后处置

5.1 结算、评估和理赔

各级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受影响人的安置工作。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污染损害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评估结论作为事故调查处理、损害赔偿、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的依据。 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展环境保险。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保险机构深入事发地开展调查理赔工作。

5.2 事件调查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2号),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根据实际情况,配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和性质,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和处理意见。

5.3 评价总结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对每次突发环境事件及时总结应急工作情​​况,做出科学评估,并向区管委会和市生态环境局报告。

6 紧急支援

6.1 通讯、交通运输保障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建立了完善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体系、环境应急联动体系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体系,确保沟通畅通。 区住建(交通)局要健全应急交通保障体系,保障应急所需人员、物资、设备、器材等的运输; the and legal to the of the with , , and have .

6.2 Team

teams, fire teams, teams of state-owned key , and other teams in , and , and of . at all the of teams, the of teams, and the rapid and of .

6.3

The Nanhu New of the a and early to the and of , and , and . At the same tim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roup in .

6.4 and

The and its , and , and the and of and daily . , , and other and that the main for and .

The funds for to shall first be borne by the unit for the . and sub- ( ) for work.

7 and

7.1 , and

All sub- ( ), , and the Nanhu New of the the and of work for , , the level of and of , and the . 能力。

7.2

For those who do not their , their and cause in work, the (units) shall the in with the law and .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3 and

The Nanhu New of the will and the of this plan in with (units) under the .

8 by-laws

8.1 Plan and

The Nanhu New of the will and this plan to the in the .

8.2 Plan

This plan will come into on the date of .

2019年,一座集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智能互联等特点于一体的央企总部大楼在南昌红谷滩正式落成。 该项目是江西省首座全装配式办公楼。 该项目定位为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的绿色智慧生态办公楼。 拥有绿色建筑三星三合一标志、LEED白金认证、EDGE认证。 它是结合创新技术集成应用建造的首个能源级工业化智能绿色建筑。

江西航新大厦项目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沙井路与会展路交汇处,金融商务中心城区。 南邻会展路,西邻沙金路。 主体结构为框架结构,由主楼和裙房组成。 该建筑地下2层,地上12层。 建筑整体风格采用古典建筑风格,外墙采用石材、铝板幕墙装饰。 建筑面积41744.24㎡,由南昌大学设计院与北京新浪史密斯建筑规划设计公司规划设计,江西航信置业有限公司施工,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江西中昌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

江西航新大厦外景

该建筑以绿色智能为主题,强调以下三个理念: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以人为本”,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可以利用BIM等技术捕捉建筑物的静态数据楼宇自控用桥架,然后利用可视化和仿真来设计最佳的疏散路线、空间布局和能耗方案,提高效率建筑工程专业。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知其善用”,不仅能够理解外部环境并与之互动,而且还具有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通过部署物联网设备,建筑物可以及时捕获大量数据,以了解周围环境并主动响应人们的需求。 同时,通过分析建筑物和设备产生的数据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人们实现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是“勤俭节约”,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来满足人们的舒适度。 未来,智能建筑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照明条件和房间温度自动调整照明和暖通空调解决方案,与普通建筑相比将显着减少碳排放。

在上述系统理念的总体框架中,采用了50多项绿色技术,集成了国际先进的楼宇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多种功能。 是南昌红谷滩新区商业办公新地标。 项目从施工到交付屡获殊荣,荣获“中国好建筑”、“南昌优质结构”、“江西省优质结构”等1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2020-2021年建筑领域最高荣誉——鲁班奖的首个装配式工程,也荣获2021年“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实现了业主与建设者的价值共创。 本文将以江西航新大厦为例,介绍其建设过程的三大特点,总结经验和模式,并对工程的诸多设计、施工和质量细节进行分析。

2 技术应用

2.1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

1)结构体系

该项目采用装配式整体混凝土框架结构(图9)。 装配式整体框架结构是指全部或部分框架梁、柱采用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成,节点采用现场后浇混凝土和水泥基灌浆材料连接的混凝土结构。 。

2)应用经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A。 工厂生产的预制混凝土制品具有天然的经济优势。 与传统现浇混凝土技术相比,工厂化生产劳动效率高,生产环境稳定。 由于构件的定型化、标准化,预制构件比其他施工方式生产的同等构件能节省更多的材料和人工,而且产品按照既定标准严格检验和出厂,质量保证率高。

b. 节省人工和材料,投资回收期短。 工厂化加工可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全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管理。 现场组装也需要较少的熟练工人。

C。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省了现浇结构的模板支撑、拆模和混凝土养护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从而减少了综合成本投入。

2.2 混凝土复合楼板技术

1) 水平组件

该项目采用混凝土紧贴叠合楼板连接(图10),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式整体楼板。 预制板不仅是楼盖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还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的永久模板。 现浇叠层内可敷设水平设备管道。 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性高,可节省模板,且楼板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 适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大开间建筑。 强化地板的跨度为4-6m,最大跨度可达9m。

2)应用经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A。 密合楼板侧面无筋,大大提高了模板台的利用率和周转率,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

b. 地板的抗裂性能大大提高。

C。 无需模板,板下支撑可增加至1.8-2.5m,周转材料总量可节省80%以上。

d. 施工安装方便快捷,节省工期40%以上。

e. 板底平整度好,无需涂漆,可减少湿作业。

混凝土强化地板技术

2.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

1) 垂直组件

本工程共需安装预制柱358根,每根高度4.3m,单重4.45t。 预制柱的连接采用全灌浆套筒连接(图11)。 即把楼层预留的筋插入预制柱底部的预埋套筒中,然后向套筒内注入高压注浆,实现上下柱的竖向连接。 其优点是:套筒连接强度高; 套筒加工和高强砂浆工厂化作业,质量稳定,不占用工期; 独特的定位和密封设计,使套筒和钢筋的现场安装以及预制构件的组装快速、准确。

2)应用经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A。 成本降低,材料易得,性能提高。 随着高强钢筋在建筑中的使用,相应的连接技术也应加强。 材料的更新是技术进步的基础,高性能材料的发展有利于高强钢筋连接技术的发展。

b. 结构简单,操作空间小,施工方便。 根据工程实践发现,连接工艺越简单,施工越方便,连接构件易于加工和推广。

C。 钢筋连接技术正向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统一规格便于工厂批量生产。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

2.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

1)全流程BIM应用

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图12),实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生产、运输、装配、运行维护等环节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集成协同工作。装配式建筑全过程。

2)应用经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更好地解决建筑结构构件劈分不合理、PC构件连接处钢筋碰撞、PC构件内部预埋钢筋错位以及PC构件施工过程中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优化PC构件劈分方案利用BIM技术对构件进行设计,在深化PC构件设计的过程中,检测钢筋预埋件之间的碰撞情况,并结合进度计划实现4D虚拟施工模拟。 实践表明:BIM技术应用于PC构件设计可以提高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生产和施工效率。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

2.5 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

1)工厂预制

该项目采用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图13)。 所谓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是指采用自动化装配线、单元装配线、长线基座生产线生产标准预制构件和异型预制构件。 房屋建筑用预制构件生产,满足预制构件批量生产、加工和集中供应要求的技术。 工厂生产加工技术包括预制构件工厂规划设计、各类预制构件生产工艺设计、预制构件模具方案设计及加工技术、钢材机械化加工成型技术、预制构件机械化成型技术、预制构件节能维护技术预制构件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

2)应用经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A。 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加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增加了可控环节,产品质量容易满足。

b. 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减少大量临时租赁土地。

C。 加快现场施工速度,缩短工期。

d. 大大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降低了噪音。

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

2.6 基于BIM的管道综合技术

项目综合管线布局由给排水、消防、水电、通风空调、暖通、电气、智能化等专业组成。 为避免各安装专业施工阶段因管道交叉、连接不当造成的返工浪费,根据工程实际,通过BIM技术将专业管道设备在设计与施工之间进行连接,专业管道、桥梁、风管、设备安装位置、标高、规格型号、层高等预拼装,明确交叉作业位置,查找与建筑结构的冲突,有效安排各专业施工程序,并减少返工。 并通过初步核算计算,合理布置综合支吊架,减少支架的使用,提高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工程使用效率和成本的控制。

施工图依据建设单位要求的初步系统功能设计方案,不同专业各自开展设计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相互协调。 同时,图中很多零件和设备只是一个符号,并没有实际的空间大小概念。 在实际安装中,品牌不同、尺寸不同,往往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极易造成重复位置和碰撞。 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综合管道布置技术来提前解决。

文/夏风五竹

摘自:《大容量建筑制造集群成就的总部建筑典范——首届装配式鲁班奖工程》

《建筑工业化》第4卷第4期

如有错误,请联系删除。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2 Copyright © 2018-2022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