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了解更多康沃思实时动态,新闻资讯一手掌握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太空中能看清车是两厢还是三厢的?
时间:2023-09-04    

四星开路送你智慧城市

A02版

昨天,“吉林一号”卫星系统成功发射,实现了人民飞上天空的梦想。 它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业卫星。 其“星载一体化”设计方式由四颗卫星组成,包括吉林一号光学A星(主星)、吉林一号01号卫星、吉林一号02号(两颗卫星)和吉林一号02号卫星。技术验证之星1名。

那么,这四位明星都有哪些特点呢? 近日,研发团队相关人员给出了解读。

A吉林一号光学A星

它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对地观测商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 其地面分辨率优于1米。 可用于国土资源监测、国土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监测等。 为农业产量估算、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支持。

■技术分析

从太空中,你可以看出这辆车是掀背车还是轿车

光学A星相机全色分辨率为0.72米,多光谱分辨率为2.88米,为我国民用航天领域最高分辨率。 这一分辨率意味着卫星可以从太空清楚地看到街道上的人、汽车甚至斑马线。 对于汽车来说,至少能分辨出它是两厢车还是三厢车。

此外,该相机可以像人一样转动头部,并且可以左右摆动最大45度,解决了过去依靠卫星调整姿态进行成像的问题。

B智能视频之星

Video Star的成像方式为动态视频。 由于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为每秒7.00公里,获得动态视频的难点在于要求摄像机的光轴始终与拍摄区域对齐,即卫星向前移动,光轴始终对准拍摄区域。相机的位置必须实时调整,因为在一颗大卫星上很难移动,所以首先在1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上实现。

■技术分析

4K超清画质或彩色图像

这颗视频卫星的研制周期为15个月,速度非常快。 得益于我国在小卫星上的技术积累,比美国发射的同类小卫星晚了不到两年。 但我们的一些技术指标是高于美国的。 他们的分辨率是1.2吉林卫星楼宇自控质量保障,而我们的是1.1。 它们的宽度为1920×1080,这是目前的全高清电视。 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4K超清画质,就是4096×3072,而且他们是黑白图像,而我们是彩色图像。

目前,这两颗卫星用于验证我国视频卫星百公斤级平台和相机的关键技术。

C智能验证星

智能成像技术验证卫星是专门为验证航天光学遥感新技术、新器件及关键部件而研制的一颗50公斤级微型卫星。

■验证内容

新机制可防止卫星快速摆动时部件振动

A。 新型非在轨时滞积分推扫成像(智能成像)技术验证采用新型成像技术,在星上信息交互的基础上,采用光学有效载荷与卫星平台协同,成像覆盖范围一颗恒星可以超过传统的10颗卫星。

b. 新型部署支撑机构的验证采用了新型带式弹簧机构,具有重量轻、自释放、刚性高的特点,保证了卫星快速前后摆动而不使部件振动,同时还可以保证成像质量。 这种结构在国内也是首创。 第一次使用。

C。 国产高灵敏度CMOS芯片工作性能验证

d. 微卫星多成像模式验证

“捧月九天”创造“吉林奇迹”

——铭记“吉林一号”商业卫星星座的成功发射

10月7日中午12时1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点火”指令声响起,“吉林一号”商业卫星群星发射升空,冲向天空。

十年磨一剑。 “吉林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代表了吉林省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创造了“吉林奇迹”,也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老旧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的辉煌。工业基地。

商业遥感卫星驱动航天信息产业变革

沙漠黄沙中,胡杨挺立。 带着比白昼还亮的火焰,“吉林一号”卫星挣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冲上了天空。

该卫星项目已完成一批卫星的发射。 整个系统由1颗光学A星、2颗视频星和1颗技术验证星组成。 “吉林一号”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该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和民间资本。 长春光机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光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先后参与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近十年来,研究人员攻克了卫星与有效载荷结构集成、热控集成、快速集成测试技术等技术难关; 吉林省政府也在资金和政策上不遗余力地支持小卫星项目,最终实现了今天的卫星腾飞。

“吉林一号”光学A星总工程师曹锡斌介绍,小卫星无论从运行模式还是技术层面都给我国航天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变化。

“国人熟知的气象卫星只是为国家提供服务的民用卫星,但从‘吉林一号’获得的信息可以直接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和民众,开创了气象卫星商业化运作的先例。我们国家的卫星。” 曹锡斌说道。

从技术角度看,“吉林一号”突破了传统卫星设计模式,采用卫星一体化形式,使得卫星重量更轻、成本更低、研制周期更短,满足生产商业卫星的需求。

农业产量估算、地质灾害预报、地球资源调查……正式运行后,小卫星将在多个领域施展拳脚,为政府、企业和民众提供服务。

小卫星成为吉林振兴的产业新力量

“小卫星项目就像一个创新驱动工程,吉林将全力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宋钢表示。

早在2010年,吉林省就将小卫星制造技术列入《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规划》,建设吉林省“高科技卫星城”。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宫玉刚表示,卫星项目的不断推进,将有效带动全省科技研发资源,形成精密加工一体化的上下游产业链、光学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正在筹建航天信息产业园。 一旦建成投产,将带动更大的经济效益。

地理信息测绘是未来卫星产业的重要应用之一。 目前,长春光机所已与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三个单位签署了《吉林省民用遥感卫星研制合作协议》。 还将成立商业公司,拓展“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产品应用,挖掘更多增值业务服务。

D 应用

“吉林一号”卫星能做什么?

可以说,它在资源环境、农业、林业、城市交通、人口普查、旅游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

卫星遥感影像尤其是视频卫星遥感影像是智慧城市最宏观、最快的全局感知,而卫星遥感影像的应用就是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整个城市进行综合分析,让城市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制定智能解决方案。 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做出回应。

城市资源和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测:通过遥感影像的图像增强和分类,可以获得相应的城市资源分布图,获取城市资源的变化信息,包括变化的位置和区域,及时掌握时间城市资源的空间变化和演化趋势,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

城市景区负荷监测:分析监测城市各景区负荷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居民出行、警力调配提供依据。

城市交通监控:提取道路、发布道路信息,并对车辆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通过智能预估进行交通拥堵预警。

城市商业状况评估:借助空间分析能力和视觉表达功能,可以进行各种辅助决策,获得相应商业的客流量和客流量同比增长情况。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分析水体、地表辐射等光谱特征,实现实时监测中的点源污染监测,快速监测污染源的位置、类型和分布范围等。

未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频谱数据采集和10分钟内重访全球任意一点的能力,人们的出行将会变得非常方便。 检查城市的交通状况、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甚至在出行前几分钟规划和预订自己的停车位。

智慧农业

农业遥感系统是智慧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 它通过卫星遥感图像信息对土地、河流系统、农作物等各种物体进行观测。 信息。

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的动态监测:通过遥感影像的图像增强和分类,可以获得相应的农业资源分布图,并可以实时获取农业资源的变化信息,包括变化的位置和面积。及时掌握农业资源时空变化和演变趋势,服务农业生产宏观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

作物生长监测及产量预测/精准农业:可有效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并估算作物产量。

农业灾害检测:获取灾区灾前和灾后的图像,得到灾区相应地物的类型图,然后叠加得到灾区的对比灾害发生前后,评估灾害损失。

未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为中国8亿农民打造智能移动互联网平台。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观察自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得到农业专家最及时的帮助,并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来规划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以获得最大效益。新文化记者 王晓野

商业卫星面临尚未开发的蓝海

“小卫星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本省,对国家整体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吉林一号”光甲星副总工程师金光表示,商业化是卫星产业的“第一把枪”,将助力我国卫星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进步。

更吸引人的是,“吉林一号”商业卫星面临着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

根据发展规划,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陆续发射更多卫星。 “‘小卫星+’创新平台将加速旅游、交通、养老等领域与航天信息产业融合,加大信息开发利用力度,创造更多新业态。” 宋钢说道。

“小卫星+”新模式将为创客提供创新创造方向。 吉林省科技厅高技术处处长辛德久表示,目前小卫星信息产业功能的开发还只是冰山一角。 未来,将有无限的商机和盈利模式等待大家集思广益地开发和设计,带动航天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些国家已经向吉林省伸出了“橄榄枝”。 目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与澳大利亚签署战略协议,建立卫星制造、发射、地面站建设、信息发布和推广应用一体化合作。

小卫星优雅地遨游太空,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新华社记者孟汉奇

8年来,从0颗到78颗卫星发射升空,“吉林一号”已成为吉林一张响亮的名片。

“吉林一号”星座每天可重访世界任何地点25至27次,累计覆盖面积1.34亿平方公里。 具有每年更新一次全球地图和每年6次更新全国地图的能力。 能力

卫星产业链上游包括以奥普光电、鉴真精机、长光辰鑫等为代表的300多家航天制造相关企业。

已在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建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精准服务,带动下游企业300余家。

吉林新观察

老工业基地吉林如何谋求高质量发展?从东北首个“独角兽”身上寻找答案

八年来,从0颗到78颗卫星不断升空建网,“吉林一号”已成为吉林乃至中国的一张响亮名片。

一年来,成功发射7次,48颗卫星入轨,顺利完成挂牌申请。

在吉林老工业基地,长光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以创新加速成长,成为东北首家“独角兽”企业。 它的成长轨迹为老工业基地如何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答案。

2022年12月,“吉林一号”卫星搭载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准备发射。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

夜深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所在的航天信息产业园灯火通明。 技术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地调试和测试即将发射的新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6号卫星。 箭矢化作数十颗星辰,冲向浩瀚宇宙。

公司成立于2014年底,是一家非常年轻的高新技术企业。 幕后成就十分骄人:成为东北首家“独角兽”、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荐支持名单”、78颗在轨卫星形成世界第一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据该公司党委书记贾红光介绍,几位科研人员离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创办该公司。 其目前的发展与重视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中国中轻质量保障中心申报_吉林卫星楼宇自控质量保障_吉林卫星组网

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理念,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卫星研制技术不断变革。 贾红光表示,该卫星最初采用“星基一体化”模式,脱离传统的以平台为核心的理念,以光学相机为基础设计支撑平台。 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概念,但该公司并没有就此止步。 2019年突破“负载平台一体化”设计技术,大幅缩减平台结构,电子软硬件高度集成。 节省空间后,高分03号卫星的“重量”已降至40公斤,仅为第一代卫星重量的十分之一,分辨率仍保持在0.75米的高水平。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高分03星总装测试

技术不断突破的背后是众多人才的支持。

每年招聘季,“长光卫星发射”的新闻总是排在榜首。 虽然地处欠发达地区,但公司通过高薪聘用、发放员工交通车辆等方式鼓励员工。 贾红光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员工创新,鼓励大家在工作中产生创造力。 公司将定期召开创意评审会议,对员工提交的新创意进行评估,一旦通过将提供资金支持。 “不仅公司薪酬待遇好,各级政府对人才也给予大力支持。” 颜磊原本在西安一家科技公司工作。 因为喜欢长光卫星鼓励创新的氛围,他来到了公司光电成像技术研究实验室。 从事卫星成像研制。 长春市和长春新区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他享受住房补贴。 “工资好,舞台大,敢想敢拼。” 他说。

2022年10月长光卫星为优秀员工发放交通车辆

在多元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下,公司累计获得省市各类人才基金资助约2500万元。 目前,公司拥有员工6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5%以上,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北大、C9联盟等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积累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为公司的科研、生产管理、市场开拓提供动力。

2022年新员工入职照

以卫星为抓手,带动产业链深度延伸

仔细阅读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知道,自2010年以来,“卫星”一词逐年被纳入相关文件。2022年6月,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吉林一号”卫星为核心,构建卫星和航天信息完整产业链。

“现在吉林省正在实施‘一主六双’战略,这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高质量发展理念与长光卫星不谋而合,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与以‘吉林一号’为抓手,大力发展‘航天+’,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贾红光说道。

产业链上游,以奥普光电、鉴真精机、长光辰鑫等为代表的航天制造相关企业超过300家。 他们为“吉林一号”卫星配套,生产卫星独立电路板和相机结构件。 、CMOS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 卫星订单的不断增加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发展机会。

吉林卫星楼宇自控质量保障_吉林卫星组网_中国中轻质量保障中心申报

产业链下游是广阔的应用市场。

目前,南方许多地区的农田里小麦生长旺盛。 太空中的“吉林一号”开启千里眼功能,依靠遥感卫星田间巡检技术“检查”小麦生长情况。 “该地区小麦颜色偏黄,说明小麦苗势较弱。我们将为用户提供整体信息报告,并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春季管理方案。”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曲春梅说。

得益于数量可观,目前的“吉林一号”星座每天可以重访世界任何地方25至27次,累计覆盖面积达1.34亿平方公里。 它有每年更新一次的全球地图和国家地图。 每年更新图表 6 次的能力。 结合“吉林一号”遥感数据,长光卫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全国地表分类精准自动化更新。 可在线自动识别建筑物、道路、水体、树木及不同类型农作物,识别准确率超过95%。 这样,可在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建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精准服务,带动下游企业300余家。

在贾红光看来,产业链相当于一个创新联盟。 以“吉林一号”为核心,上下游共同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推动全产业链运作不断深化。 未来,联盟成员将在全球高分辨率成像应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卫星制造、星座运行管理、数据服务水平,不断丰富农业、林业、环境、自然资源、金融等领域的数据应用产品。产业,进一步实现高端品质发展。

拓展生态系统,释放无限可能

在方向按钮上滑动手指后,您可以查看全国各地的地图部分。 您可以通过放大查看更详细的卫星图像。部分区域支持查看 3D 图像。 进入“地球”版块后,可以轻松测量地点之间的长度和面积,规划路线……2022年8月,共生地球APP正式上线,生态开放商城全面上线,持续丰富遥感公共服务产品,给用户带来与 Earth APP一样的体验。

与此同时,公司主办的首届“遥感创新大会”召开。 大会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吉林卫星楼宇自控质量保障,邀请全国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和分享卫星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推动遥感理论与技术创新,从而推动航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来自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华润卫星应用中心、天津海事局等200家单位的300余位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

首届“遥感·创新大会”发布会现场

2022年12月,吉林第一遥感开发者培训班首期线下训练营正式开营。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宣明希望,在丰富数据源的引导下,涌现出更多创新思路,公司共同努力,挖掘“吉林一号”数据的潜在价值,创造更多新的成果。航空航天遥感应用。 场地。

吉林第一期遥感开发人员培训班开班仪式

这些举措都代表了长光卫星的野心。 众所周知,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是一片前景广阔的蓝海,如今所开​​发的应用可谓是“冰山一角”。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公司正以开放的态度探索更多的创新业态,探索市场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遥感数据服务能力。

越来越多的卫星升空,为企业寻求新的应用生态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保障。 到2023年底,公司将完成星座工程一期工程,实现138颗卫星组网。 海量、实时的数据将从太空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地面,遥感服务能力也将发生质的飞跃。

目前,公司上市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提交了上市申请材料并完成了上市申请工作,为科创板成功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前进的道路,前景无限。

咨询热线: 0791-87879191
赣ICP备2020012442号-2 Copyright © 2018-2022 江西康沃思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